2013 年的时候,咱们中国有 41 万留学生;而2019 年,这个数字突破了 70 万。根据教育部2020年12月14日发布的新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较上一年增加4.14万人,增长6.25%。
留学人数的激增,一方面说明了这些年随着咱们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父母不仅实力让孩子走出去,还更有眼界让孩子去进一步拓展视野;而另一方面,这也让留学逐渐失去了“小众精英”的光环,甚至有些国家的留学生还被贴上了“考研不成才去留学”的标签。这可就错了,要知道各个国家对于留学生的招生审核都是非常严格的,难度一点也不比考研低。
并且,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申请人数,留学申请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时,中国学生在申请中的共性问题也日渐明显,那就是考试成绩优秀,软性能力缺失。
当然,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在咱们国内传统的教育中,标准化成绩一直是学校和家长关注的考核结果。学校通过考试成绩评判老师的教学成果;家长则通过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效果。而“分数教育”的传统思想扎根已久,大量准留学生仍然过度依赖分数,苦磕标准化成绩,而忽视了软实力的提升。
这就导致了中国学生的背景出奇的相似:
高GPA、高标化成绩(托福、雅思、GRE、GMAT、SAT等);但是实习、实践项目、活动参与几乎没有。
而在国外院校申请中,标化成绩可以说只是一块敲门砖和基准线,能不能走进你的目标院校,还要看你的“软实力”够不够优秀。
何谓“软实力”?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指你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比如领导力、创造力、想象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精神、冒险精神、批判性思维、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则具体表现在你参加过的活动项目中,包括竞赛、实习、志愿活动、科研课题等。
学校希望通过你做的这些事情,看到你“成就”的证明,从而探明你的潜力、申请的动机、对申请目标的热爱程度,并且挖掘你的思想与性格特征,判断你是不是学校要找的人。而这些都是在考试成绩中无法体现出来的。
尤其近几年,随着海外高校录取条件日趋严格苛刻,“硬实力”与“软实力”之间的天平也越来越不平衡。
硬实力的权重不断下降,而软实力则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
比如去年,美国大学招生中,陆续取消了申请者SAT/ACT的成绩要求,但是,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申请难度反而增加了。为什么?因为相比于通过更有竞争力的软实力来体现自己的优势,刷标化成绩其实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更容易的事。
但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更愿意看到学生的学术成就,而不是为了取得SAT/ACT等标化考试高分而一直刷分。毕竟,考试成绩只是评估申请的其中一个要素。学术表现可以体现在很多地方,高中时期的GPA,科研成果,参与的国际学术比赛成绩,论文发表,专利,大牛的推荐信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反映你的学术能力的,是高校招生官想要看到的。
而软实力,恰恰是很多中国孩子的软肋!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软实力的重要性,为什么一直说“背景提升”才是重要的加分项。如果你正想利用暑假提升一下自己的“软实力”,可以随时微聊段老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