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中最具备含金量的加分项,莫过于学术课外活动了。如果比拼考试,咱们中国学生没话说,但凭空多出来个课外活动,花时间花精力,这个就让有志于美国留学的国内学子有点玩不转了。那么究竟为什么课外活动这么重要呢?
顶尖院校对学术课外活动更重视
其实越是排名靠前的学校,对课外活动的要求越严格。这是因为 —— 考试的职能对于这种学校而言已经起不到太多区分学生的作用了。
以宾大某项录取数据为例。
这里有 3000 个申请人。
根据 SAT 成绩、托福、 GPA 等,会选出 400-500 个人,然后再从这 400-500 个人里面选出 20-30 个人录取。
考虑到宾大是全世界都盯着的顶尖院校,那么竞争只有更激烈。
这 400-500 个人里面大家硬性的东西其实差不了多少,那么孩子的特点、个性、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特别重要了。如果孩子有做一些学术课外活动,就很容易引起招生官的注意。
学术课外活动虽然不能代替硬性的考试,但确实是对考试成绩的一个补充。学术课外活动除了具有普通课外活动的功能 —— 彰显学生的软实力之外,还具有相当的门槛,会让实力不济的人迅速被淘汰,实在是申请中的 “ 大招 ” 。
学术课外活动还有什么好处?
在面试的时候更自如
跟我们的面试比较有关系,作为资深的面试官,他有提到说在面试的过程中,会重点关注学生参加某个活动的原委和动因,比如面试官会不断地追问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学生的活动经历是被安排的,还是自己真的想做的。
学生可能对参加活动的 what 和 how ,也就是做了什么、怎么做的都背熟了,但是很可能回答不了 why ,也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所以大家也一定要注意尽量从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意愿出发,而不是把孩子变成一个 “ 适合申请 ” 某个大学的学生。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学术活动的好处就在于,孩子做完之后,一般都会很清楚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这件事情,那么在面试的时候,其实是很有底气的。会利用活动中自己做过的事情来证明自己是因为什么,才想要做这个活动的,这能给面试官留下很深的印象。
跟我们的面试比较有关系,作为资深的面试官,他有提到说在面试的过程中,会重点关注学生参加某个活动的原委和动因,比如面试官会不断地追问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学生的活动经历是被安排的,还是自己真的想做的。
学生可能对参加活动的 what 和 how ,也就是做了什么、怎么做的都背熟了,但是很可能回答不了 why ,也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所以大家也一定要注意尽量从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意愿出发,而不是把孩子变成一个 “ 适合申请 ” 某个大学的学生。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学术活动的好处就在于,孩子做完之后,一般都会很清楚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这件事情,那么在面试的时候,其实是很有底气的。会利用活动中自己做过的事情来证明自己是因为什么,才想要做这个活动的,这能给面试官留下很深的印象。
找准专业方向
学术课外活动对找准专业方向其实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现在 AP 的课里面也会有一些选择,比如说心理学之类。 AP 的心理学,其实和将来进大学专业里真正学到的心理学的东西,还是有一定差距,那么孩子选了 AP 心理学之后,觉得好像蛮感兴趣的,但是最后去了那里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个时候就比较麻烦了。听音乐会,觉得好听,但是让你上台唱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但是做学术活动,需要对他感兴趣的这个课题有一个很深入的、比较长期的、很系统的研究,就能够对这个专业的东西有比较深的了解,那么自然就知道他要不要选这个专业了。
什么时候开始最好呢?
越快越好!
美国从小学就开始用这样的方式在学习,我们中国几乎就没有这样的教学,哪怕从现在开始都已经有 10 多年的差距了,所以你们可以自己想想。
美国的话,有一个 CCSS 标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 (Common Core State Stanars ,简称 CCSS) ,是由美国教育部以及哈佛、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提出的,按照美国大学招生要求制定的教学大纲 。这份标准定义了美国 K-12 年级教育阶段学生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其目的是使所有学生在离开高中时都能为升学或就业做好准备。
中国起步真的太晚了,这一块的短板也非常严重,中国学生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做一份符合规范的学术活动报告。
有助于尽早找准专业方向。
比如说 9 年级开始尝试研究心理学
发现不喜欢,还有很多时间去尝试别的专业;
发现真的喜欢,那么 10 、 11 年级都可以继续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看法,申请的时候更有说服力。
更多时间实践,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