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简称港中大( CUHK ),书院制大学建制,为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重要成员,亚洲首家 AACSB 认证成员,是一所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等为重点研究领域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并在这些领域堪称世界级学术重镇。
香港中文大学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于 1963 年合并组成; 1966 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院; 1976 年,整合不同书院的学系,由大学统一负责; 1986 年,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 1998 年,率全港之先录取内地本科生。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打破了大英帝国殖民地近五百年来只允许一所高等学府存在的铁律,是 20 世纪亚洲地区“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中大的出现掀起了香港七十年代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了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作为香港乃至亚洲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和当代新儒家的主要阵地,中大先后聚集了钱穆、杨汝梅、林语堂、胡秀英、高锟、饶宗颐、刘殿爵、莫里斯、杨振宁、蒙代尔、姚期智、白先勇等一大批学术巨匠,培养了以史学家余英时、数学家丘成桐、银行家郑海泉等为代表的各界杰出人才。
通识教育
世界级的大学教育除了着重专科训练外,还应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后者更是现代及未来世界公民的特质。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课程重要的一环,兼融中国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至全人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令他们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不同教学部门提供超过 200 个课程让学生选择,课程分为以下 4 个必修范围:
l 中华文化传承
l 自然、科学与科技
l 社会与文化
l 自我与人文
由 2012 年开始,现行的课程将增加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所有一年级学士生必须修读此课程,让同学透过经典,反省人类恒久关注的问题
书院通识教育
书院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一大特色。各书院按其文化背景及理念,为同学提供各具特色的书院通识教育课程。除了正规的书院通识教育科目外,更着重书院生活教育,强调同学的参与、分享及交流。
新亚书院
新亚书院成立于 1949 年,为国学大师钱穆、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等人创办,其教学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东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
建校初期,规模极小,师生不过数十人。 1950 年 3 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由钱穆先生任院长兼文史系系主任,唐君毅先生任教务长兼哲学系系主任,张丕介先生任总务长兼经济系系主任,杨汝梅先生任商学系系主任,赵冰先生任法律顾问。
新亚早年的教授有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吴俊升先生、书法家曾克端、历史学家左舜生、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国学家饶宗颐、罗香林等。书院以中文教学,并教授官立学校所缺乏的中国文化课程,被视为中国儒学的复兴基地及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 [14-15]
崇基学院
崇基学院由前广州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前上海圣约翰大学校主席欧伟国及香港圣公会领袖何明华会督于 1951 年创办,代表基督教在华发展高等教育传统的延续。
该校继承以前在中国国内十三间基督教大学之精神,依据中国基督教之传统,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为主要之授课语言,并以融合基督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开拓博爱包容、自由开放之风气,培养学问通达、襟怀广阔,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的人才为宗旨。
崇基学院创办之初,仅有学生六十三人,借用港岛圣约翰大礼拜堂及圣保罗男女中学上课。其后再租赁坚道 147 号楼房及下亚厘毕道之圣公会霍约瑟纪念堂为校址。
蒙香港政府在新界马料水拨赠土地一段,面积共计十英亩,并于其地增建火车站(现名为大学站),该校乃于 1956 年迁至新界马料水村永久校址。
联合书院
联合书院由广侨、光夏、华侨、文化及平正会计专科学校五所私立书院合并组成 。这五所书院是从广州或邻近地区南移的私立大学,与香港有密切渊源。
1956 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柯克教授访港,建议把各院校力量集合起来,五所书院遂于同年 6 月宣布组成“香港联合书院”。
该校秉承 “明德新民”校训,肩负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因应香港所需,与时并进,通过全人教育及群体生活,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操,为香港社会、中国以至全人类服务。
1957年,联合书院依据香港政府法案成立校。联合书院创校董事会主席及首任校长为蒋法贤医生,校本部设在香港坚道一百四十七号,有学生六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