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篇章。学校得名于维多利亚女王,在其 60 周年诞辰之际创立。最初,学校的选址经历了一番争论,临时设备曾安置于 Thorndon,最终定址于 Kelburn。1904 年,具有历史意义的 Hunter Building 竣工。学校最初名为维多利亚大学学院,在 1961 年新西兰大学重组中,成为独立的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并开始授予学位。多年来,学校持续扩张,Kelburn 主校区不断发展,还新增了 Te Aro、Pipitea 以及 Karori 等校区,如今已形成了完善的教学布局。
学校的校园环境宜人,主校区 Kelburn 坐落于风景如画之处,为学生营造了宁静且富有学术氛围的学习环境。而 Pipitea 校区紧邻惠灵顿火车站,交通便利,主要开设法律和商科课程;Te Aro 校区位于 Vivian 大道,专注于建筑和设计类教学;Karori 校区靠近 Karori Mall,是基础课程学生和教育学院学生的学习之所。各校区特色鲜明又相辅相成,彼此距离相近,方便学生往来交流。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学术实力不容小觑。学校拥有约 14000 名学生,其中包括来自 70 多个国家的约 1000 名国际留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汇聚于此,碰撞出多元的思想火花。学校共设有五大学院,分别为建筑与设计学院、商业与管理学院、人类与社会学院、法律学院和科学院,提供十几个学位以及八十余门专业课程。在多个领域,学校的研究成果斐然。在文艺、地球科学、商科和法律等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音乐教育、地震研究和建筑设计研究更是处于世界前沿水平。其法学院与新西兰国家高等法院共享法学图书馆,藏书量甚至超过英国剑桥大学法学图书馆,彰显了其在法学研究方面的深厚底蕴。
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样强大,950 名学术人员中,有 473 名来自国际,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带来国际化的教学视野与前沿的知识理念。
在国际交流方面,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与全球众多知名学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合作对象遍布北美、欧洲、亚太等地,如美国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丹麦的皇家美术学院、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大学等。通过交流学生等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与中国诸多高校保持着密切合作。目前,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运营着大洋洲最大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为新西兰人民了解中华文化、学习中文搭建了重要桥梁。
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伦・麦克德尔米德这样的杰出校友,到学校在各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以其悠久的历史、卓越的学术、多元的文化和广阔的国际视野,成为众多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为世界培养着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在全球教育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