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没有 “人情味”?这些冷漠背后的力量你不得不服!
在日本待久了也许都会有一个困扰,似乎无法与日本人走得更亲近,哪怕是长期相处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同事,最多就是在公司统一聚会的时候一起出去过。除此之外,对对方的私生活甚至兴趣爱好一无所知。
试想一下,十几年之间几乎每日相见,办公坐的邻桌,但却没有过更深的交集,也略不可思议啊!日本人是不是太没有人情味了?这个问题在旅居日本的外国人中间已经持续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也发现和日本人做朋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的确,日本人看上去都冷冷的。
他们不会在地铁里打高声打电话,而是的坐着。
他们不会在大街上打打闹闹,而是的朝自己的目标前进。
日本人不会给刚到办公室两天的小姑娘介绍男朋友。
更不会关心你为啥三十岁了还不结婚。
日本人不会在朋友聚会上直接问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开什么车。
朋友聚会喝咖啡,默默的各付各的账单,不会为抢着付账打起来。
有位刚来日本没多久的留学生业朋友跟我抱怨,说日本社会太冷漠了,还是中国更有人情味儿。
我问他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
他说,他正就读的语言学校一位老师会中文,和他的关系很好,前些日子放假回国,还特意从国内给这位老师带了精美的礼物,老师也很开心的收下了。
本以为良好的关系,加上自己的礼物,能为自己刚到日本的日子 “保驾护航”,前两天的一件小事却让他颇为不快。
前两天他睡过头上课迟到了 20多分钟,按学校规定,迟到15分钟以上按照“旷课”论处,要扣出勤率,而语言学校申请奖学金和出勤率关系密切,有时出勤率不足100%甚至连申请资格都没有。
本来他很着急,心想好几十万日元的奖学金这就算泡汤了。
进教室后发现这堂课刚好是这位会中文的老师,他原本悬着的心一下子就放下了,心想凭借他和老师的关系,差个 5分钟把旷课算成迟到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下课后就去拜托老师,希望能把旷课改成迟到,哪知被这位老师一口拒绝了 ……
因为这事,这位留学生朋友就对日本留下了个 “没人情味儿的冷漠社会”的印象。
其实不只是这位留学生朋友,我碰到很多在日本的华人朋友都喜欢说日本人冷漠,基本上理由都是类似的问题:
比如日本人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跟你熟,或者是你的朋友,就利用手中的权力违规给你 “开后门”“走捷径”,即很多朋友所谓的“真心帮你”。
其实,这不是没有人情味,而是中国人的这种逻辑背后折射出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一边骂人情社会下的 “托关系”、“走后门”不公正,一边又埋怨无法走后门、相对公正的社会太“冷漠”,其实归根结底不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公正,而是在抱怨特权没有垂青自己罢了。
而他所说的冷漠,其实不能算是冷漠。 日本是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日本人都懂得,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不要随意闯入或者 “关心”别人的生活,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需要强调的是, 这种界限并不会造成真正的社会冷漠,而会让社会更加有序。 在日本,当你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周围的人却会在第一时间施以援手。
我在日本问路,往往被问的人会直接把我带到目的地。问别人火车时刻表,他其实也不知道,但会掏出个手机,傻傻的翻半天。
我在日本丢掉钱包,完好无损的找回来。
还有各种关爱残疾人的设施,周到细致到让我想哭。
我以为,我们才是表面上热闹,骨子里冷漠。日本一年级的小学生,独自一人坐公交车放学,上学,这在古道热肠的中华文明古国,做得到么?
日本有很多心思细腻的作品,我想,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为个人营造了一个的,不被打扰的空间,让每个人有机会按照内心的要求成长,的营造自己的生活,体会自己的情感,这样才会有 “心思细腻”的作品诞生吧。
中国其实不缺文艺青年,缺乏的就是这种空间。文艺青年一旦步入社会,就很难文艺了。一般他们都为了能够更好的回答别人提出的三个问题而放弃了。
这三个问题如下:
“你什么工作?”
“你买房了吗?”
“你结婚了吗?”
这三个问题的提问者,有可能就是你的挚爱,有可能和你毫无关系。问题提出的方式或许简单粗暴,或许润物无声。但相信每个人都体会过自己的生活正在被人用世俗的尺子丈量的种压力。
或许,那些粗糙的、急功近利的文艺作品,就是这些尺子量出来的吧。
标题问题的实质是:日本大多数地方已经处在高度城市化的 “陌生人社会”中,因此在讲求高效率的现代城市化体系中, 守序和高度教育是其突出的特征;
而中国还处在以旧时乡情、门阀、亲族为主的 “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中,因此人际交往中还保留大量在现代人看来侵犯隐私的的乡族文化痕迹。
和谐有序的社会,井井有条的排队,礼貌和善的陌生人,看顾老人的义工,绝不过度涉及私人问题的交谈 …… 这些都不只是日本的特点,而是诸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国家的统一特征。
不用把这个事情上纲上线,比如同样是 “你结婚了吗”“你挣多少钱”“你买房了吗”这三问,你在北上广的餐桌上遭遇的几率绝对远远小于回到老家餐桌上的几率,因为你在北上广的朋友和在家乡的亲族不一样,所以你们之间维系交际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在旧时乡族之间,无论婚姻、生育还是生意,都关乎到家族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到门阀之间的利益分配,成员个体的重要社会意义在于为家族或门阀的关系网做出贡献,和城市里你的狐朋狗友单凭臭味相投的纯个体关系完全不同。
但不管你愿不愿意或者喜不喜欢,我们这一代( 70~80后)都直接来自于上一代乡情社会成员的孕育,我们的出身是不可能完全摆脱七姑八大姨的包围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家族一直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婚嫁这样的血缘事宜,还是借贷这样的利益往来,它都是最普遍也最可信赖的基础。
对于这样的亲族为主的 “熟人社会”,当然是对每一个成员都知根知底才是最安全,最保险的。 它承担了从教育就业社交信用等体系的一条龙职责,隐私这种东西,在这个组织里一直是用来评估人际关系程度的东西: 我跟你关系越好,越可以肆无忌惮地谈论你的隐私。
这发展成为哪怕是未谋面的亲戚要是不问一嗓子你娶没娶老婆都不好意思管你叫大外甥的地步 ——你瞧,我跟我外甥熟着呢。
这种情况,只能叫历史和社会趋势使然,跟国民性谈不上关系。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事实上,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比这国人和那国人之间的差异大得多。 什么这国人冷漠,那国人逐利,这国人懒惰,那国人爱一夜情 ……这种标签化的说法出于表述和理解方便说说可以,当真的就傻了。
越是高度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越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日本社会长期的压抑、功能化个体、对外人的排斥,在诸多现代国家里中都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高居不下的自杀率过劳死不是凭空来的。
无论你怎么红,日语多地道,甚至入了日本籍,你依然是 “外国人”。当然,这种文化排斥哪里都有,只是在单一民族的岛国,这种倾向往往更加明显。
另外,不要对日本人抱着一个个都是彬彬有礼、刻板认真的印象,这些人的内心世界是很 ……难以形容,姑且叫多姿多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