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研究 发展至今日,已经越来越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而在电影研究这个领域的早期阶段,更多是哲学、美学以及文学这些人文学科参与其中,从本体论、审美、时间性以及媒介形式等角度对其进行理解和阐释。
在传播学的发展当中,电影研究向来不是主要被关切的对象,因为传播学有着更深的社会科学知识传统,甚至两者都很难交互在一起。 然而,随着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传播学也日渐对电影的研究产生兴趣,电影的经济面向、审查与政治面向、生产的社会学面向,等等话题都成为了当下传播学视角研究电影的甚为关切的焦点。因此,电影研究的社科视角与人文视角,已经日渐交织在一起,越来越难以界定。
很多留学生不知社会科学对电影研究的参与,是否有所增加了传统电影研究的理论焦虑。但从这次要介绍的剑桥大学电影研究的硕士训练安排来看, 剑桥大学保留着较为传统的电影研究学术取径(整个系所依然是文学背景出身教员居多),也不失跟进新出现的屏幕媒体的理论化工作 。
在我们一般印象中,既然我们是研究电影电视一类的媒体,那么很自然可以想到Screen Studies应该翻译成“荧幕”(具有发光性),但陈锦荣&冯应谦(2012)指出,倘若我们这样做,将会把这个Screen定义太窄以至于“ 偶尔在商场和一些艺术表演中的投射,虽然'屏幕'没有自我发亮,不是一种萤光幕,也可能是'城市屏幕文化'的一种 ”。遵循陈&冯之观点,留公子在本文中将Sreen Studies翻译成“屏幕研究”。
当今社会, 无 处不 在 的屏幕充斥在我们的消费空间、文化空间、教育空间以及一切我们需要与之产生联系的场所,我们不再以其为奇。那么我们自然会问:(1)屏幕之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充当何种社会功能,又是何以形塑我们的社会生活;(2)假如没有屏幕,我们对都市的想象会是什么样子,反之,屏幕是何以影响我们对居住的城市、生活的空间以及社交的场所等地方的想象呢?(3)谁会使用屏幕?屏幕为谁所有?屏幕使用者的目的与阅听者的感受一致吗?屏幕的空间为谁所有?什么人会争夺放置屏幕的空间资源?而这种争夺当中又可反映出行动者之间的何种权力关系呢?诸如以上种种问题,都不曾是传统电影研究会考虑的问题,而如今,我们已经难免需要厘清这些未经理论界(尤其是屏幕研究学术社群)严格审视的新问题。剑桥大学在传统的电影研究领域之强大毋庸置疑,然而,其并未恪守窠臼,而是紧跟新近经验现象并颇有雄心地进行理论化工作(请参考:英国传媒 II 剑桥大学电影学硕士专业课程设置)。
剑桥的电影与屏幕研究硕士项目,从历史视角到理论视角、从近代到现代、从审美到文化、从感觉到认知等等切入角度,进行了跨学科、跨时代和甚至跨方法的检视和透析。 然而,屏幕研究,一个新进的研究领域,之于传统电影研究,可否发展现有之电影理论图谱,或许这就是各位就读该项目未来颇具潜力的可探索之问题。
不同于牛津大学的“电影美学硕士”, 剑桥大学之“电影与屏幕研究硕士”,适合来自各样的人文及社科背景的同学申请,而不仅限于专注于做电影哲学的申请者 。它包罗万象又不失主线,它恪守传统又不失创新,于电影研究之领域,凡你想学,它皆可供应。但从下文第四部分的分析来看,剑桥大学的整个学术社群,依然是以文学背景出身的教员为主,其所属系所为“中世纪语言与语言学系”,虽然有社会学系的老师在电影研究中心从职,但主职老师的归属系所依然是这个充满人文底蕴的系所。同时,再考虑剑桥大学的整个课程设置的议题以及其所对应的教员,如果申请是文学背景出身,想做纯文本的电影学分析,在这个系所是完全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