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士嘉堡校区的研究团队发现,植物表面的蜡质保护层可能在向其他植物和昆虫发送化学信号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屏障来培育能够应对恶略环境的植物。
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这些植物蜡不仅可以作为抵御环境压力的物理防御屏障,也参与了向其他植物和昆虫化学信号传递的功能。
Eliana Gonzales-Vigil教授(右)与Jeff Chen共同带领这项研究。
助理教授Eliana Gonzales-Vigil指出某些蜡质在暴露于空气和光线下时会进行分解,并释放可能具有重要影响的化合物。
研究团队发现,杨树中特定类型的蜡降解后会产生被称为“醛”的化合物,其中包括一种著名的昆虫信息素:壬醛。
这个意外的发现,表明这些蜡质的分解可能可以被用来设计植物的优势性状,从而有可能增强它们抵御干旱或虫害等条件的能力。
醛类是植物和动物体内的信号分子,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植物与植物之间的交流。
如果一株植物遭遇干旱之类的影响时,它就会释放这类化合物向邻近的植物发出信号,让它们做好相应准备。
这一现象由多大士嘉堡校区的应届毕业生Jeff Chen偶然发现。他观察到树龄大的杨树中蜡质含量的减少,同时伴随着挥发性醛类化合物的增加。
传统观念认为稳定的成分在植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持续存在,而这一发现对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这项研究在农业领域意义非凡,有可能应用于培育更强壮的农作物。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研究了小麦中的蜡质。
在分析小麦的蜡质时,研究人员观察到了类似的分解现象。
通过控制蜡的分解,缓慢释放出信息素。这与现有的合成方法相比,可能是更具成本效益和更自然的替代方案。
这项研究得到了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的资助,为了解植物生物学和信号传递开辟了新途径,并有可能通过利用植物蜡的分解来提高作物的生存韧性,从而彻底改变现有农业领域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