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毋庸置疑,语言学习计划肯定要根据每个人所学的语种和水平量身定做,所以这边就讲一下计划的制定思路:
目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学习目标(目的),希望自己达到怎样的目的是制定计划前最需要了解的,根据目的选择教材才是最科学、最高效的。
比如,有的家长想跟自己孩子国际学校的外教沟通,需要从《新概念英语》学起吗?答案是否定的。
多年来国内的应试教育让大部分的学生都忘记了:语言不是一门知识,它是一门工具,只有具有实用性才可以激情学习热情,而且用起来还可以事半功倍。
所以,要跟外教沟通,你就要预想出与外教沟通的主题,根据主题学习相关句型和词汇,可以直到“患处”,简单高效。
再比如,我有一个做房地产的学生,要进行房产相关的韩语销售工作,但她的基础很好,听力很棒,可以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难道还要让她去抠书本上的语法吗?如何直到“患处”?最简单高效的方法就是准备大量房地产相关的资料,进行主题预演,练习相关句型和词汇,三个月的时间足以让她流利地讲解说辞。
同理,做人力资源的就去学习人力资源的相关资料,做法律的当然要去学习法律的相关资料。“少就是多”:
很多同学喜欢分门别类的制定目标,背单词、看阅读、练听力,能够持之以恒每个部分都进行长时间练习当然会有效果,但如果想达到最佳的效果,最好是进行立体式“轰炸”。
其实语言的各个部分都是彼此相连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比如词汇,我想不止一两个同学有这样子的经历:明明花了老多时间背了,但放到文章或听力对话里后,虽然感觉熟悉的很,却就是不认识。那是因为脑中没有进行结构性记忆,无法形成回路。所以词汇要放到例句里去背,最好是放到有场景的课文中去背,这样看似很费事,但效果会让你大吃一惊!拿本词汇手册一直背,貌似进度一直在往前走,但脑中没有形成回路,就没有效果,那有什么用呢?
所以,词汇要联系课文或例句背;听力要将听不懂的单词“揪”出,进行跟随朗读,你大声读两遍,比只听五遍效果还要好。听力,阅读,词汇,各个部分最好拿着关联教材,进行“协同作战”,不但效果好,而且因为东西少了,执行度也高。量化:
语言学习也是一场“马拉松”,你知道马拉松如何才能跑完吗?
有记者采访过一位著名马拉松选手,问如何做到坚持到底?那位选手回答,他每次都会事先踩点,将路上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列为短距离目标,这样每次在比赛中,他都能看到眼前的目标,就这样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最终达到的终点。
曾经还有一位游泳健将挑战游泳横穿英吉利海峡的吉尼斯纪录,他第一次挑战失败了,但令他吃惊的是,其实当时他距离岸边已经很近了,只不过那天大雾,他看不到眼前的目标,所以放弃了。而他第二次挑战时是晴天,顺利地打破了纪录。
如果不能将三个月的学习进行每天的量化,那会显得太过漫长,很容易导致放弃或者既定目标无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