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大学教育,中国学生一直在机械地学习各种命题式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考试不过是比拼记忆力,并通过反复的练习追求零误差。但是美国的文科研究生院基本没有考试,主要是靠以下几个方面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而这些偏偏都是中国学生的死穴。
01广泛阅读
每门课的教授都会给你一个书单,少则是几十页的论文,多则是几大本厚厚的学术书籍。
我们中国学生难道不会读书吗?当然会。
高考的时候,哪个学生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完成考试任务后,少则几个星期,多则几年,就会把曾经倒背如流的知识遗忘殆尽。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没有泛读的训练,学生根本不被允许读任何别的东西,所有考试不考的书都被视为“牛鬼蛇神”,更别说英语原版书了。
而泛读其实是有技巧的,你若真拿出“铁柞磨成针”的毅力一字一句地读,甚至背下来,反倒是南辕北辙了。 你要学会在一篇文章里找到关键段落,在段落中找到关键句,在句子中找到关键词。你还要理解英语的写作方式,也就是英语的“八股”规则。泛读要求的不是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能一目十行地领会作者观点的能力,也就是中文说的“不求甚解”。
02 课堂讨论
读书是第一步,思考是第二步,分享是第三步。 你要了解同领域的其他学者是怎样的观点,继而用你的批判性思维得出你自己的想法,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无论如何,老师希望你有自己的想法,并由你亲口说出。
联合国有一年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就其他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办法,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 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问:什么是“粮食”?
- 欧洲的小朋友问:什么是“短缺”?
- 拉美的小朋友问:什么是“请”?
- 美国的小朋友问:什么是“其他国家”?
- 中东的小朋友问:什么是“解决办法”?
- 中国的小朋友问: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中国的孩子常常会得到一个标准答案、一个官方说法,而逐步丧失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常常用“听话”来要求和赞美孩子,好像听长辈、听师长的,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不犯错,不误人歧途。中国人的从众心态本来就非常普遍,大人们很容易形成统一的意见和想法。而在中国的课堂中,往往是老师口若悬河地讲,学生嗷嗷待哺地记,哪里有学生说话的机会?
美国大学研究生的课一般人不会太多,多则十几个,少的时候你打个喷嚏全班师生会齐齐转过头来对你说“(Go) bless you”。通常不习惯成为焦点的中国学生会觉得不自在,反正我时常忍着喷嚏不敢打。
研究生的课堂基本没有Lecture(讲座课),全是Seminar(讨论课)。老师不再负责传授知识,学生们通过阅读产生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使用合理的逻辑在课堂里跟同学们展开讨论,甚至辩论。老师有时会总结一下或强调一些基本常识,也有可能不了了之。 其实,世界上大多数的问题是开放式的,并没有我们所熟悉的四选一的、标准的、唯一的答案。
03学术写作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确定的基本人权,是保障性教育,就像给老人发低保一样,人人有份、一视同仁。
课堂上观点成熟或者不成熟,聊聊也就罢了,可一旦要做研究,就要落到笔头上 。老师会要求每节课写一篇小论文,一般不会打分,但会占一定比例的总成绩。学期末还是需要提交一份大论文。学术论文的第一步就是文献综述,如果你根本不了解之前的研究成果,那就有可能只是重复别人的观点或写出落后于时代甚至谬误的东西。
对“citation(引用)”这个概念的误解,和对“plagiarism(剿窃)”这个概念的缺失,是中国留学生被批评“学术不诚实”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学校对学术诚实的要求异常严格,也有非常先进的工具检测抄袭行为。一旦雷同超过一定比例(7%),后果将非常严重,轻则挂科警告,重则直接开除学籍并遣返。
即使遵守了这些基本的学术规范,用英语写作也是大部分中国留学生事先没有培养起来的能力之一,自己没写过,老师也没教过怎么写。攻克这一难关没什么捷径,一开始一定是多看别人怎么写,然后照葫芦画瓢,慢慢掌握英语写作的段落规则和措辞技巧。到最后,你反倒会发现英文论文其实非常八股、高度格式化,不像中文修辞那么变化多端。
大学一般都配有专门的人来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写作援助,且大部分是免费的,不用不好意思。况且,有的教授可能拒绝审阅没有被proofrea的论文。
04口头报告
Presentation(演讲)将全方位挑战一个学者收集、整理、归纳、分析、使用及呈现信息的能力,但最最关键的是先培养自信。
说到底,留学生的第一年通常是生不如死的,即使学霸也不能幸免,并不是你不够优秀或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游戏规则变了,之前那么多年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帮你做好相应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你事先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提前制定划合理可行的攻关计划,并不羞于求助、不耻于犯错,这终究不是什么克服不了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