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中国的高考,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看起来似乎毫无章法可循。也正因如此,不少经历过申请的同学含泪总结:
美国大学申请=硬实力+软实力+运气!
优异的成绩 当然是一块好用的敲门砖,但相信大家也早已意识到,再高的标化成绩也不能百分百保证你被录取。尤其是作为一名中国(或亚裔)学生,毫不夸张地说,拿到高分只是站在了申请名校的起点上。
“托福100+、sat 1400+或 act 30+几乎已经成为了top 50院校的申请标配……伴随着高分申请者越来越多,学校的录取门槛不断提升,学校也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 《2019中国留学生白皮书》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 综合素质 ,也就是所谓“软实力”,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从茫茫申请人中脱颖而出。
体现申请人综合素质的,正是文书和课外活动。不过,不少家长和学生陷入误区,以为课外活动越丰富越好,于是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参加了“零门槛”项目 ,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还会给招生官留下随波逐流、没有计划的坏印象。
而有些同学则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分功利地选择一些让自己简历看起来“漂亮”的项目,参加一些听起来“高大上”,实则空洞无物的短期活动,这样的刻意包装往往也会引起招生官的反感。
其实,这都是 对美国大学录取要求了解不够充分的结果 。
几乎所有的美国顶尖高校都以培养未来的领袖为宗旨。换句话说,这些学校希望学生能够为世界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而不是眼界局限在书本当中的“学霸”。而这对于很多习惯了被动学习、为了考试而记忆知识点的中国孩子来说,实在是不小的挑战。
相比之下,从美国顶尖初高中毕业的孩子,往往在耀眼的学术成绩之外,还能通过一系列彰显个性的选修课、社团活动、校外实践等,让招生官充分了解到 自己对现实世界和周边社区的关注,以及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所做的种种努力 。
这也是为什么想要冲刺北美名校的家庭,已经 将目光从“美本”转向“美高” 。
不过,问题随之而来,很多国内的尖子生,初高中阶段来到美国后,一下子进入陌生的环境,很难及时调整适应,跟上学习的节奏已经很是吃力,更不要说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特长了。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和对我的文章进行评论、点赞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