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从来不仅是生存空间,还是人们诗意栖居的家园;城市更新,也不只是表面上的拆建修补,更蕴含着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内涵。
在谋求城市更新的道路上,韩国首尔依托以建设“让市民倍感幸福的城市”为主旨的《2030首尔规划》,摸索出一种以存量为基础,挖掘增量价值的新方式。
城市“成长”该往何处去?首尔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座城市“优雅”更新的故事。
首尔时尚中心东大门的后街,是一方闹中取静的“隐秘角落”。穿过几个路口,空气中开始弥漫起咖啡的味道。寻着气味前行,人们最终会抵达一座兼具古朴与现代风格的韩式宅院。
斑驳的砖墙上悬挂着印有英文字母的招牌,透过复古的木格窗,依稀可见的是泛着金属光泽咖啡机和北欧风的桌椅……在首尔“水泥森林”中,这座亦古亦今的宅院成了一抹特别的存在。
东大门韩屋,是这座古宅过去的名字。如今,它有了一个“新身份”——J.Hien House咖啡艺术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韩屋密布的北村,在首尔市政府为期8年的保护与改造后,摇身成为首尔人“最想走一走的街道”。而“北村美化工程”还成为韩国第一个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奖项目。
其实,传统韩屋的“华丽转身”只是首尔在城市更新中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融合的一个侧面。在韩国世宗大学创意文化系助教授金英美看来,在景福宫西北面青云孝子洞和付岩洞一带,人们同样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古典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首尔风情”。
“这片区域有山和溪谷环绕,人们在市中心就能拥抱大自然。”金英美介绍道,“与此同时,曾是世宗大王第三子安平大君宅邸的武溪园,现在被首尔市政府复原为传统韩屋住宅,并被打造成了具有演出功能的综合文化设施,而武溪园附近的首尔美术馆则传递着这座城市的艺术感与现代感。”
“韩语中有一种表达叫‘可盐可甜’,用这句话来形容首尔古今相融的城市形象再合适不过,可以说,这就是‘韩国的当代美学’。”金英美认为,“这种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空间配置,得益于首尔市政府的行政规划。”
城市更新的模式并非千篇一律,在寻求人文回归的同时,留住自然也是首尔人的愿景之一。
横穿首尔市中心的汉江,不仅曾是韩国经济发展的象征,更是养育首尔人和万千生灵的生命之水。据统计,汉江两岸曾分布着580多种植物和数百种昆虫,在冬天,还会有数十种珍稀品种的候鸟前来安家。
可在20世纪50年代,首尔市为了消除水患,在汉江两岸修建了很多混凝土堤坝。但防洪问题解决了,生态系统却遭到了破坏。由于河道被硬化,首尔市民失去了亲近汉江的机会,动植物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
但在以后的日子里,首尔市政府及市民逐渐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计划投资5431亿韩元(约29.3亿元人民币),大力推进恢复汉江两岸生态环境的“汉江复兴计划”。
时任首尔市长吴世勋表示,将在任内进一步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和经济水平,把首尔打造成一个经济发达且清洁美丽的国际化大都市。
作为人类最大的河道恢复工程之一,“汉江复兴计划”在公民、专家及政府相关部门经过为期两年的共同磋商后于2014年启动,预计于2030年完成。具体包括:拆除混凝土堤坝,用能长草、能净化水质的土质堤岸加以替代;增加植被、打造茂密的汉江森林,为动植物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栖息地;增加艺术元素,打造具有文化氛围的堤岸等内容。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首尔市政府有以下几点做法值得参考:其一,他们十分重视多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以确保进入汉江的水质是干净的;其二,汉江整治有严格的规划,并提供充足的经费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其三,在汉江管理过程中,市政府并没有将所有权力集中交予行政机构,而是赋予了公民及民间团体一定权力,例如创建了由60多万公民组成的汉江水务委员会,鼓励普通百姓参与决策过程的每个阶段,再如举办志愿活动和培训。
近七年过去,“汉江复兴计划”如今颇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