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申请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荐信是文书材料中唯一一个以第三方角度对申请者的学术成绩、科研能力、发展潜质及个性特点等作出客观评价的文字材料。
问题来了,什么是高质量的推荐信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这么一封著名的推荐信。
这是 1948 年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 Richar Duffin 给 John Nash 写的一封申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项目的推荐信。受推荐人, John Nash ,就是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博弈论的创始人,奥斯卡最佳影片《美丽心灵》的男主角原型。
信的内容言简意赅,虽仅有短短两行字,但有这么一句话就够了——
He is a mathematical genius. 他是一个数学天才。
当然,这样的行文,不仅需要推荐人属业内顶尖,也需被推荐人有异于常人的实力与天赋。毕竟这样的推荐信属于极少数,因此它成为经典,仅供世人津津乐道。
而对于大多数申请者,特别是作为非本土申请者的我们,要让推荐信看起来有质量,除了需要慎重推荐人的选择外,就是要注意推荐信的内容了。
主要看两点:熟悉度与名气。
大家都知道,很多时候,推荐人对我们的熟悉度要比推荐人自身的名气重要。为什么?因为只有了解,才有内容可写。
阅信无数的 Igor Markov ﹙EECS Professor at Michigan﹚ 给到了如下建议:
真诚、具体
不冠冕堂皇
不样板化(类似 “the stuent took my course an i well, this is a very challenging course” 这样的话已经烂大街了...)
Igor Markov 教授也分享了他曾经写过的一封的推荐信,被推荐者是一位与他做过一学期项目研究的学生——
“虽然这个研究没有得出什么有效的结论,但是我将其详细地描述了整整两页字。包括“学生学到了什么”、“我们尝试了什么点子”、“为什么这些点子没能成型”以及“她是如何将这些想法编写成图文并茂的报告的”等等。此时,比起研究成果,更有价值的显然是这位学生的这段实践经历了。并且,只要有证据来证明这段经历的真实性,那它就能给招生官留下深刻印象……嗯,这位学生现在在斯坦福大学读 PhD 。”
可见,一些突出细节的、有特点的、有内容的文字比泛泛而谈强得多,至少招生官知道推荐人态度是认真、真诚的,而不是碍于情面的应付了事;且被推荐人是有真材实料的,是值得推荐人花心思为其拟这么一封信的。反之,低质量的推荐信就好似“备胎”,明知没有吸引力,却执着投予招生官邮箱,希冀着好感与认可,实则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当然,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推荐信的写法不尽相同,但其中的标准基本一致——真实可靠、细节具体、有个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