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适留学日记》看留学对人的影响
首页 > 顾问主页 > 从《胡适留学日记》看留学对人的影响

从《胡适留学日记》看留学对人的影响

2020-10-31...

阅读:406 收藏:0 评论:0 点赞:0

3秒免费留学费用评估

提前算一算,出国留学要花多少钱?

获取验证码

开始计算

从留学对前辈的影响中,反思自己想追求的究竟是什么?申老师一向反对为了上学而上学,要带着思考和思想考虑自己为什么要留学?留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改变?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目标决定去哪个国家哪个学校读哪个专业来实现梦想。

 自容闳开启赴美留学后,接受美国教育并在中国产生最大影响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就是胡适。

《胡适留学日记》记载了他在美国求学期间撰写康奈尔大学校史的经过,致力于男女平权运动的往事,记录了他读《独立宣言》时的震撼,描述了他翻译林肯《葛底斯堡演讲》中“民有、民治、民享”的过程。 

《胡适留学日记》最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它展示了日记主人胡适的个人思想成长。 用胡适自己的话说,“这十七卷写的是一个中国青年学生五七年的私人生活,内心生活,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

从1910年赴美留学到1917年留学归来,从19岁到26岁,正是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的青葱岁月。七年的最好时光,彻底形塑了胡适。可以说,在这七年的留学生活里,胡适的人生观有了翻天覆地之变化,他的个人信仰有剧烈变迁,他的国家观也有根本性变化。这些思想变迁,向后世之人呈现了胡适之所以成为胡适的因由。

一、胡适人生观之变迁:由悲观到乐观

在关于胡适的认知中,“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是一个重要标签。 其实,这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并非生来如此,而是在美国影响下形成的人生观。

赴美留学之前,家境的贫困、家族间的纠葛、国家的多难、中国公学毕业后的种种不如意等诸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胡适悲观愁苦的个性……故而,赴美留学前胡适的照片,大多眉头紧锁,给人一种迷茫与绝望之感。

赴美之后,胡适愁苦郁闷的一面慢慢洗脱净尽。胡适留学后的照片,都有笑容,洋溢着自信,弥漫着乐观。此时的胡适,可谓风度翩翩的阳光少年。


日记中胡适洋溢着笑容的照片,被其友人称为“威尔逊之笑” 

关于性格由悲观到乐观的这一转变……环境的影响之外,胡适在美国读到的勃朗宁的诗歌,对他的乐观主义人格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他用骚体翻译勃朗宁的诗歌曰:

吾生惟知猛进兮,未尝却顾而狐疑。

见沈霾之蔽日兮,信云开终有时。

知行善或不见兮,未闻恶而可为。

勃朗宁的诗歌让胡适受用无穷,潜移默化之间改变了他的性情。此后不久,胡适还以《论英诗人卜郎吟(即勃朗宁)之乐观主义》获得了康奈尔大学卡尔逊教授所设置的“卜郎吟奖赏征文”。这一人生观之转变,使他在美读书求学期间,热衷社交,嗜好演讲。因了他对勃朗宁诗歌的热衷,美国波士顿地区的“勃朗宁学会”也邀请他前往波士顿演讲勃朗宁。这次演讲,导致胡适从康奈尔大学转学到了哥伦比亚大学……

饶有趣味的是,离开康奈尔大学时,胡适与当时留在康奈尔的好友梅光迪、任鸿隽、杨杏佛合影留念。离别使胡适与这几位诗友开始诗歌酬唱,而这些诗歌酬唱最终酝酿了文学革命,导致了《尝试集》的写作。

在跟诗友的探讨时,胡适在日记中写下了他对悲观主义的反思。1916年4月17日,他在留学日记中写道:“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而呻。哀声乃亡国之征,况无所为而哀耶?”

由此可以看出,胡适的文学革命的背后,也蕴含着他由悲观主义转向乐观主义的人格变迁。

《胡适留学日记》也记录了他对此前自己伤春悲秋的反省。1916年12月6日,他在日记中写诗说:

我但玩明月,更不想什么。

月可使人愁,定不能愁我。

面对明月,胡适摆脱了离愁别绪,也是他由悲观转为乐观的证明。 

二、信仰之变迁:从有神到无神

胡适的信仰,在美国经历了从有神到无神之转变。

其实,在留学之前,少年胡适的信仰,经历了从佛教信仰到无神论的变迁。到了美国之后,胡适再一次经历了从有神到无神的变迁。只不过,这一次的神,不是佛教中的释迦牟尼,而是基督教中的上帝。

1911年6月,胡适参加了波科诺丛林野餐会中传教士的传教后,自愿站起来宣布愿意成为基督徒。从当时胡适的处境来看,一方面,他的数位好友短期内纷纷自杀,这让他心境异常低沉;另一方面,他也被基督教转化人的气质之功所吸引。 

胡适的这一宗教体验,对他的人生影响甚大。一方面,这让其交友圈更加扩大,另一方面,这也让他的思想有了重要变化。

胡适交友圈的扩大,当然来自他与基督徒的往来。可以说,有了这样的宗教体验之后,胡适开始阅读《圣经》,多次向康奈尔大学的贵格派教徒康福教授请教交流。这让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后来,康福成为哈特福德学院的校长,邀请胡适前往该校演讲。两人友谊始终不渝,持续了一生。1940年代,徐新六的儿子徐大春与胡适的小儿子胡思杜都成了哈特福德学院的学生,当时的校长依然是他的好友康福……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胡适对基督教的信仰并未持续多久,他很快又回到了无神论与存疑主义。这一时期,他多次提到范缜《神灭论》。范缜《神灭论》中的言论,被司马光概述为:“形者神之质也,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刃。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灭而神在哉?”由此,胡适再次走向无神论。也就是说,胡适经历了两次从有神到无神的信仰蜕变。 第一次是佛教,第二次是基督教,这两次的宗教信仰,到最后都被范缜《神灭论》中主张的无神论所打破。

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胡适与陈独秀思想分歧的关键点就在于胡适坚持历史多元论,而陈独秀坚持历史一元论……

他对于基督教的信仰,一方面形塑了他的一些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也让他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怀疑”的价值。最终,他再次成为了无神论者与怀疑论者,并一直持续终生。

可以说,经过留学时期的信仰变迁,胡适的信仰问题,基本确定下来,再未改变。这种建立在“善恶均不朽”基础上的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容纳了无神论、怀疑论、容忍论,建立在于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基础之上,是理解胡适思想的一大关键。

三、国家观念之变迁:从本能爱国到理性爱国

胡适留学后,他的国家观念也产生了变化。 上海求学时,胡适是无条件的爱国者……到了美国后,胡适的国家观念有了显著变化。他的无条件的国家主义的主张,先是杂糅进了人道主义的色彩。1913年4月,他在札记《国家与世界》中写道:今日稍有知识之人莫不知爱其国。故吾之世界观念之界说曰:“世界主义者,爱国主义而柔之以人道主义者也。”顷读邓耐生诗至“Hans All Roun”篇有句云:彼爱其祖国最挚者,乃真世界公民也。深喜其言与吾暗合。故识之。

康奈尔大学第一流的史学家戈尔德·史密斯的名言“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的箴言,让胡适在国与人之间做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1915年10月26日,他在札记《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写道:今之大患,在于一种狭义的国家主义,以为我之国须凌驾他人之国,我之种须凌驾他人之种,凡可以达此自私自利之目的者,虽灭人之国,歼人之种,非所恤也。爱国是大好事,惟当知国家之上更有一大目的在,更有一更大之团体在,葛得宏斯密斯(Golwin Smith)所谓“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Above all Nations is Humanity)是也。也就是说,在国家与人之间,胡适更认同人……


因此,他对罗素在一战时期的行径非常赞同。1916年7月14日,他在日记中记下了罗素的遭遇。英国哲学家罗素因反对英国的“强迫兵役法”,鼓吹良心上的自由,结果被法庭判决为违反了“祖国防卫法”,不但被处以罚金,而且还被剑桥大学开除。对此,胡适感慨说:“呜呼!爱国,天下几许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1916年9月6日,他又在日记中夫子自道说:“我自命为‘世界公民’,不持狭义的国家主义,尤不屑为感情上的‘爱国者’故。”

……狭义的国家主义,即本能的爱国主义。建立在人权基础上的爱国主义,即理性的爱国主义。可以说,胡适留学日记中展示了胡适在国家问题上从本能爱国主义到理性爱国主义的转变……


如果此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对此文章以及任何留学相关问题有什么疑问可以点击下侧咨询栏询问专业的留学顾问,愿金吉列留学成为您首选咨询服务机构。
分享到
去主页浏览TA的更多精彩内容 >>
上一篇文章: 新西兰移民热门专业详解——幼教
下一篇文章: 教师涨工资,赶紧来澳洲学教育学专业吧
相关推荐
免费领取留学手册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保护协议》
申请领取
温馨提示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保护协议》
确定
温馨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