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中医,香港人早已耳熟能详。
不仅因它是香港最早由政府资助开办中医药课程, 更因其辖下十六间中医药诊所早已遍布港九, 成为香港人方便就医的重要之选。今时今日,浸大中医已经成为香港人笃信中医的一面旗帜; 浸大中医的学者、教授也当之无愧成为市民心中信赖的“名医”。卞兆祥教授被授予“曾肇添中医药临床研究讲座教授”的浸大协理副校长(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学院临床部主任卞教授以引用一家“成立26年、60%治愈率和需排队3个月”的德国中医医院的例子,说明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及日趋重要的国际地位。从“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到“我们的中医”; 从“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到“中医科学性的四次争辩”; 横贯中西,博古通今, 卞教授传达了, “中医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 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诊断、治疗、康复及其预防保健的科学,是科学与人文的水乳交融”这一主旨。卞教授通过带领团队历经十三年,坚持不懈, 对麻子仁丸的疗效进行临床研究、反复论证, 证实了中医传统的复方的科学性。
在此倾情执着的过程中, 他更坚信传承、研究、创新是未来中医发展的道路。 卞教授引述《黄帝内经》, 指出中医学与人文密不可分。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离不开人文, 而人文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卞教授还畅想了人工智能时代中医的发展发向, 并将Sophia可否成为一名优秀的浸大中医——这一有趣的问题留给广大学生思考。卞教授说,西医是“麦当劳模式”,提供标准化的化学配比; 而中医是“妈妈的小炒”,同一药材,治疗效果可能千差万别, 甚至同一草药,在北京胡同里长的和上海弄堂里长的,可能就有不同疗效。谈到中医诊疗, 他说,治“未病”之病是“上医”, 治“欲病”之病是“中医”, 治“已病”之病是“下医”。从这一点来看,“现在大部分医生仍要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而努力”。
关于中医的问题?
中医走向世界是否需要经过科学的检验?
中医最终将回归人文还是走向科学?
中医是否存在“诡辩”?
如何看待民间偏方?
卞教授以坦诚、智慧和清晰的思路一一作答。偏方也好,诡辩也罢, “临床疗效”才是检验中医的根本。“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有疗效的中医治法便自然有能解释它的理论, 就如木工使用锄头钉钉子,这是符合杠杆原理的, 而木工若懂得运用杠杆原理的话,将使工事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卞教授用生活中简单的例子, 将“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灵魂”这句话演绎得惟妙惟肖。卞教授寄语未来: 将“中医的科学”变成“科学的中医”, 将中医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指导相结合, 以医术和仁心传承与发展中医药。 中医之魂,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 落到实际生活、临床疗效中, 唯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修养相结合, 才能达致“大医”的境界。 ——正所谓“大医精诚”。
想要了解更多专业解析,欢迎咨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