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和职业并非一一对应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大学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关系,比如,学计算机的毕业后只能当程序员,学新闻的毕业后就只能当记者,学医学类的将来就只能当医生……否则,就是专业不对口,而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来了解下职业。
大多数的职业存在 行业、企业、职能 这三个要素。
“行业”一般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详细划分。简单来说就是:行业是提供同类产品的企业或者组织的集合,如餐饮业、电讯业、保险业、旅游业、移动互联网、医疗行业等。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如我们所熟知的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
“职能”是指各类职业在企业中拥有的功能或者说应起的作用。 以一家分工完善的生产制造企业为例,职能会被分为不同的职能模块。一般来说,企业会有“研发”“生产”“市场”“销售”“客户服务”“财务”“人力资源”和“行政”等基本职能类别。
以上三要素共同在职业地图上确定了一个职业的位置。 比如,小王的职业是在互联网行业的阿里巴巴企业里面担任财务这个职能岗位。而实际中,绝大部分专业,并不会对应某个固定的职业,而是覆盖了一定的职业范围,这个范围可大可小,根据专业的的性质、门类、细分程度而定。同一个专业,将来可以选择从业于多个行业;不同的专业,也可以选择同一个行业。
举个例子,学习新闻专业的学生,将来可以从事策划、文案、编辑、管理、运营、产品经理、销售、公务员、老师等不同职业,行业也不受限;而学新闻、历史、中文、哲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都可以从事策划、文案、编辑等职业。
有些专业与“行业”相关度比较高,例如师范类、医学类、军事类、司法类、公安类等。师范类基本上做教学工作者,医学类基本上做医务工作者,军事类基本做军人,其它以此类推;有的专业与“职能”相关度比较高,比如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理论上讲,学习这类专业可以在所有的行业工作,但职能岗位一般是固定的;还有的专业与“行业”和“职能”相关度都不大,例如英语专业,它更像是工具类的专业,在不同行业中的不同企业的不同职位可能都需要。
专业学习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我们读大学时选择某专业,学到的并不单单是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生涯学者古典认为,能力是有结构的,知识不等于能力,它只是能力结构中最外层的一个要素,再下一层是技能,最核心的是才干,它们构成了能力三核。
知识:我懂得的东西,比如英语语法、历史、数学公式。
技能:我能操作与完成的技术,比如阅读、推理、说服、演讲。
才干:我的个性、内在特质,比如自信、亲切、敏感、精明犀利。
任何能力都能拆分成这三部分。学习任何专业我们最先接受的都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我们掌握了专业相关的各种技能,然后在长期地专业熏陶下我们养成了各种特质和才干。
例如,对于一个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期间他需要学习会计学理论基础、经济法律法规、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等相关的知识。他还会练就整理数据材料、信息分析能力、审核校对等各种技能。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他慢慢内化了做事细致、严谨靠谱、对数字敏感等品质和才干。
从最表层的知识的获取,到最核心的才干的养成,学习相同专业的学生达到的程度不尽相同。通过几年专业学习,一些学生练就了优良的专业素养,而有的学生可能连最外层的专业知识都没掌握好。从知识到才干,越往核心走,迁移性就越大。
由于专业能力培养程度的不同,毕业后求职时,有的学生觉得专业受限,而有的学生却如鱼得水。所以在我看来,就业后,只要你的职业能用上大学时期培养的能力,哪怕专业知识这个层面用上的比较少,也不能算专业不对口。
“大部分人将来都工作不对口”
是个伪命题
我认为“大部分人将来都工作不对口”是个伪命题 。
因为这句话有着很大漏洞。大学的几年时光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很短暂的,毕业后我们会走入职场工作很长时间,所以说“大部分人将来都工作不对口”这句话中的“将来”两个字跨度可能有几十年。
而现在的职场,和我们父辈那时候相比有很大不同,大多数人都把不会一份工作做到退休,很多人都会经历跳槽和转型。
说到这里,我们就必须要谈及人们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可以分为生存期、发展期和事业期三阶段。
生存期:当你的收入还不能满足支出或刚刚好可以满足你的支出之时,说明你还处在职业发展的生存期,这个阶段工作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
发展期: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职业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收入渐渐大于支出,开始追求发展,寻求归属感与获得尊重,希望结交志同道合的人,获得工作的成就。还有些人,开始为自己的事业做出探索和投资,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开始寻找自己热爱的事业。
事业期(又称自我实现期):这个阶段,赚钱成为次要的,人以兴趣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目标,自我实现期的人寻找自己热爱的事业,持续投入修炼能力。
一种很理想的情况是,一个人大学毕业后,找了个和专业相关的工作,然后兴趣领域一直没有转变,在之后的各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可能都是做的相关工作。但是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随着这个人的成长,资源和视野的扩大,他渐渐在其他领域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发展期或者事业期他转而投身其他领域的工作。
这种情况能被称之为“将来工作和专业不对口”吗?我认为不算,我认为称之为“职业转型”更贴切。这种情况的代表人物就有马云。很多人喜欢把马云拿来做专业不对口的例子(马云原本是学英语专业的),想用他来证明专业不重要。但是马云在母校杭师大成立110周年校庆上,讲到的一句话就很能说明问题。
他说:“四年师范,六年老师,这十年经历,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我一辈子都记住自己是一个师范生。” 马云创业至今,一直致力于阿里巴巴的发展,不过他认为自己其实是一直用当老师的方法在管理企业,包括现在他喜欢分享和演讲,可能也是受到早年做教师的经验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马云这样的成功人士,最后确实从事着和他们大学时所读专业无关的领域。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已发展到一定高度后,能力和资源的提升使他们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找到另外的更适合的发展方向,而他们的专业在他们职业发展前期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之,专业和职业并非一一对应。大学里的专业学习除了学习专业相关的知识,更重要是养成该专业相关的素养和品质,这能帮助你很好适应不同领域的工作。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不会再终身从事一份工作,而你的专业对你的终身职业发展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
★如想再进一步咨询美国留学申请的同学和家长请拨打电话:177 1032 1673(微信同号)即可咨询金吉列留学上海美国部留学首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