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我作为国家公派交换生,享受中国与俄罗斯政府双向奖学金,在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就读。
作为全校甚至全疆的代表之一,参与国家的派出项目,在一开始被告知有此机会的时候兴奋不已。但名额来之不易,全校只有我们学院有机会,两个名额,本科一个,研究生一个(一方面自治区重点特色专业,另一方面专业对口),学校必须优中选优,集中面试了学院全年级的各班级第一名,作为当时的“学霸”,我被选中了。同样参与项目的有一位研究生在读的学姐,我俩相依为命。
申请的手续非常繁琐,因为涉及到国家项目,要同时向学校、自治区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进行申报。加上从未接触过如此繁多的paper work,让我一开始慌了手脚。因为学校只是拿到国家的名额指标,并分配到我的头上,但没有人提供相应的留学指导: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需要哪些准备材料,要开什么证明,要去哪里盖章,应该何时提交等等问题,都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在2012年的10月份确定此事之后,便开始着手准备,在学院、团委、外办、教务来回奔波,仅仅为了开具一份班级排名第一的证明就能花费一周的时间。现在已经记不清具体准备了多少材料和什么材料,只是潜意识告诉我不想再来这么一次了,never again。
历经了三个月的波折之后,在12月底赶着截止的l,把材料提交给了外办的负责老师。但她也并不知道申请的流程,只是照章办事,好在比较耐心和靠谱,安慰我一定会有结果。于是迎来了漫长的等待,漫长到怀疑这事儿是不是真的,我是不是被骗了。因为这事儿全年级无人不知,在读期间我又属于风头出尽无人不识,万一被打上了“公派交换生”的幌子,结果最终不能实现,岂不是贻笑大方。就这样既期待又忐忑地度过了大二的下半学年。
七月份,进入了假期,仍然是音讯全无。尝试自己联系CSC国家留学基金委,但是也没有获得回应。询问外办的老师,也只是被告知还需要等待。2012年的信息还不是特别发达,关于留学的资讯也少之又少,只是隐隐越越觉得应该会有结果通知。八月份,学校通知需要准备缴纳下一学年的学费。但下一年是否能够出得去,国内学校的学费是否能够免除缴纳还没有定数。情急之下,在假期没有老师上班的情况下进入大学校园,通过外办的保安才联系到外办的老师(当时也傻,跑了多少趟却不知道留个老师的联系方式)。在帮我询问之后,告知了我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审核已经通过,并且学校也确定下来了,叫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当时对学校不了解,因为挂了国立的名号,以为是在莫斯科,后来查询才发现学校位于圣彼得堡的市中心,欣喜不已(因为对于俄语学生来说,普希金、普金等众多名人的故乡、俄罗斯文化之都的圣彼得堡,更加令我向往)。
经过与学校的沟通,大三整年的学费还是需要缴纳,但是住宿费用可以免除。就这样顶着大家疑问的目光交了学费、挨到了9月份开学。此时学校已经开课,但办理签证所需要的邀请函迟迟未下。在舍友都去上课的情况下,一个人躺在上铺仰望着窗外发呆。
发呆的日子大约一个多星期,终于接到了留学基金委的通知,邀请函下发了。赶紧连夜订了飞北京的机票,星夜启程赶赴留基委领取第一笔生活费。实际上,从乌鲁木齐飞往圣彼得堡非常近,大约只需要四五个小时,但由于需要领钱,并且要服从安排统一出发,留基委订购的机票都是从北京起飞。
领取的第一笔生活费。因为还有各个国家的公派项目,那天留基委人还蛮多
好巧不巧,正好赶上圣彼得堡召开G20峰会,于是所有直飞的航班被订完,我们只能从北京先飞新西伯利亚,再从新西伯利亚转机。
中转的新西伯利亚小机场“大妈瞧娃”(戏称)
飞行的时间非常漫长,加上中转的等待,从北京起飞到落地彼得堡普尔科沃机场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似乎像从日历中把9.15日直接抹去一般。 落地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坐上前来迎接的中巴车,抵达宿舍办理入住,和衣而睡于凌晨四点。好在第二天并无要事,一直睡到了下午,顺便将时差直接倒了过来。
匆忙中拍下的普尔科沃机场。现在貌似已经换新航站楼了,更大更现代化
紧接着去银行换汇、到小小的国际学生办公室排长队办理入学和延签、手机开户、购买保险、办理当地的银行卡等等一应事宜。
当年的美元&欧元兑卢布汇率(现在可以多换一倍)
未完待续...
我的公派出国交换经历(二):https://www.jjl.cn/article/634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