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学的学生,相信在处理金钱问题上也会有一些trouble,
本文来自于公众号:书单。(侵删)
分享的是富爸爸穷爸爸的读书心得。
希望对留学生们在财商上有所启发。
能在留学期间,处理好财务问题,走向人生巅峰
你一定听过这么个说法:勤劳致富。
电视广播里这么说,长辈老师这么教,我们从小听到大,但勤劳如你,有没有因此实现财务自由?
更现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
你工作明明很努力,每天7点起床,9点打卡,经常加班,忙到晚上10点才回家……好不容易发了工资,交完房租伙食费, 还完花呗信用卡, 还是一点钱都没攒下。
据说,没有欠着卡债花呗,仅仅是月光的年轻人,就已经算是会过日子了。
为什么这么勤劳了,还是没有致富?
这只能说明,要么你勤劳的方式不对,要么财富的积累另有方法。
今天,书单君想和大家分享一本非常经典的书理财入门书:《富爸爸,穷爸爸》。
作者罗伯特・T・清崎就指出,很多人之所以忙忙碌碌,度过一生,却没有积累下财富,核心原因不是因为出身,也不是学历,而是财商不够。
也就是说,我们都没搞清楚,到底怎么才能积累财富。
你是否陷入了“老鼠陷阱”?
金钱是一种能量,掌握它需要技巧。
清崎第一次意识到这件事,是当他发现两个爸爸完全是两类人的时候。
清崎的亲生父亲,是个有博士学历的教育官员; 而另一个爸爸,是好友迈克的父亲,一位连高中文凭都没有的企业家。
两个爸爸最显著的区别,体现在财富水平上:前者一贫如洗,后者腰缠万贯。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在对比了两位爸爸的教育后,清崎才发现,原来很多人穷,完全是穷在了观念上。
同样是想过上好生活,穷爸爸很厌恶钱,说“贪婪是万恶之源”;富爸爸则喜欢钱,说“贫穷才是万恶之本”。
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清崎的教育。
从小穷爸爸就对他说:“儿子你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到好公司上班。”
而富爸爸说的却是:“清崎你要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发现好公司,收购它。”
语言是会塑造心智的。渐渐地,原本起点几乎相同的两个爸爸,过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讨厌金钱,追求稳定的穷爸爸,把生活会变好的希望,都寄托于加薪。
于是他每天勤勤恳恳工作,回炉深造,成了行业领域的专家,过上用工资还房贷的日子。
可好景不长,由于工作变动,穷爸爸中年失业,他这时才发现,别的领域自己压根不会,房贷压力还大,财务也出现了问题。
但另一边,笃信“敢拼才会赢”的富爸爸,一边开公司,一边自学财务知识。
虽然也赔过,但越来越了解理财技巧的他,晚年不上班,也有大量稳定的收益,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
发现了吗,理财是需要系统学习的过程,财务知识也是需要长时间学习,并在实际行动中反复体会和总结的。 只有越早学习理财知识,才能越早享受时间的复利。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能积累起多少财富,完全取决于他头脑中的观念。
反观很多人“没财就不用理财”的想法,清崎觉得这只会造成一个结果——穷人越来越穷。
很多年轻人就是被一种叫做“工作—赚钱”的思维陷阱困住了。
为了获得薪资,每天重复大量低效工作,等领到不多的薪水,又把它们用于消费娱乐,忘了原本工作的初衷,是想要积累个人财富。
这成了一种机械循环——因为恐惧没钱,所以上班,赚到钱后想买更多,所以更加离不开工作……
就像被本能控制的仓鼠,一直在跑轮上疯狂奔跑,却从来不问这种生活会把自己推向何处,这种被恐惧和欲望驱使的工作模式,被清崎称为“老鼠陷阱”。
在富爸爸看来,金钱就像挂在驴子面前的胡萝卜。
如果我们一直不思考,只是一昧地追逐胡萝卜,注定把人生活成“老鼠陷阱”。
谁敢于跳出恐惧,谁才能离自由更近。
你的现金流模式出错了吗?
根据汇丰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90后人均负债已达12.79万元,而他们的平均薪资只有5180元,负债与收入比逾18倍。
连债都还不完,根本存不下钱,怎么能致富呢。
在清崎看来,年轻人负债的根源,跟挣钱多少没关系,而是跟控制不住自己的消费欲望。
正如挪威戏剧家易卜生所说:“金钱可以是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
没有储蓄,甚至形成负债,根本原因是没有合理规划现金流,被欲望牵着走,进行盲目消费。
积累财富,其实就是尽可能减少负债,增加资产,重新规划现金流的过程。
清崎说,除了盲目消费,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也会在无意中让自己增加负债。
比如,很多人都认为,买房是种投资。但在清崎看来,房子其实是最大的负债,因为你每个月都要偿还贷款。
他强调,只有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才可以被称为资产,像是股票基金等;
但凡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都是负债,例如房子和汽车。
除非是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足以抵消贷款的商铺或住房,否则需要背负大额房贷购买的房子,其实都是负债。
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最根本的区别,恰恰也是在于——富人会不断获得资产, 而穷人和中产阶级却一直在获得负债,还误以为是资产。
在清崎看来,区分富人和穷人的标准,从来不是财富多少,而是取决于他的现金流状况:
一般来说,穷人的现金流只有支出,收入全花在衣食住行上了;
而中产阶级的现金流方向,除了支出,就是购买自以为是资产的负债,比如无法带来收入的房子和车子;
唯独富人的现金流方向,是买入资产,比如通过买入债券股票等,让钱生钱。
但这不意味着,有负债的人得拿钱去投资,因为不论是信用卡还是花呗,负债的利率是远高于投资利率的。
清崎建议,在进行投资行为之前,务必要把自己的负债清零。
对于月光族和月欠族来说,真正需要的不是“对自己好一点”,而是“对自己狠一点”,管住你买买买的手,让自己拥有储蓄。
怎么能把钱攒下来呢?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大卫·巴赫提出过一个概念:“拿铁因子”。它是指那些日常不起眼且不必要的花费,长期来看数额也是非常吓人的。
比如,有些白领在早晨上班前,先去星巴克买一杯咖啡。
别看一杯拿铁,只要30块,但10年下来,就会花掉你11万。要知道,这已经比很多人一年的薪水还要高。
降低消费欲望,说白了就是祛除你的“拿铁因子”——早晨的咖啡,下午的喜茶,饭后的冰淇淋,等等。
所以在每次消费前,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当下需要它吗?它一定要买吗?有没有同样能满足需求,却性价比更高的方法?
比如,同样是早晨的这杯咖啡,你一定要喝吗,一定要喝星巴克的吗?
假设用咖啡开启工作是一种习惯,那网上7元一袋的手冲咖啡包,是不是也能满足需求?
只有减少负债,摆脱穷人的现金流模式,才有机会积累财富,实现逆袭。
投资你最重要的资产
不同于“努力工作就可以发家致富”的观点, 清崎认为:工作只是面对长期问题的一种暂时性解决办法。
说到底,上班的本质,就是在贩卖时间。
无论是996,还是007,这种用时间换酬劳的工作模式,总体来说,性价比是偏低的,而且都有行业天花板。
稳定的工作,只能解决一些暂时性问题,根本没办法应对长期问题或意外风险。
在清崎看来,要打破这种困境,最核心的方法,就是将重心用来经营自己的事业。
“事业”和“工作”是不同的。 书里有个例子可以说明二者的区别:
麦当劳创始人雷·克罗克,在某次被邀请去给MBA班演讲时,问了学员们一个问题:“我是做什么的?”
当一个学员大喊“全世界都知道你是做汉堡包的”后,雷笑着反驳道,自己真正的生意并不是做汉堡包,而是房地产。
其实在雷的计划中,每个买下麦当劳分店的人,都是在给麦当劳买下的土地支付费用。
除了众所周知的快餐业务,麦当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房地产商,它在美国拥有的房地产,甚至比天主教会还多。
在这个案例中,雷的职业虽然是商人,但在经营麦当劳分店时,他的事业却是购买能产生收入的地产。
发现了吗,比起职业,富人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因为事业才是会让钱生钱的东西。
事业的本质,就是积累起可靠的资产。而我们在讲现金流模式时已经说过了,致富最核心的方法,就是购买能带来收入的资产。
相比从花呗透支,把钱投进理财基金的人更可能变富;
相比贷款买房还月供,用钱入股商铺的人更可能变富;
相比老老实实打工挣薪水,自己创业当老板的人更可能变富,他购买的资产是别人的时间……
也许你会说,我一个月工资也就几千块,就算存进基金,又能赚回几个钱?
对于普通年轻人来说,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原始积累,可以轻松地投入房地产或证券市场,但你同样拥有一项非常值得投资,而且收益率极高的资产——
你的大脑。
要知道,你不会永远只拿几千元月薪的。但前提是需要不断提升认知、学习技能、总结经验。
如果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把开支的大部分用于吃吃喝喝,另一个却用来购买书籍和参加培训课程,哪怕他们都暂时收入不高,但后者用不了多久就会实现收入大幅提升,从而逐渐拥有可用于投资的储蓄。
这个收入的提升,就是他投资大脑这一资产所获得的回报。
同样的,提升财商,则是让大脑资产回报率跃升的 重要途径。当你能摆脱被恐惧和欲望控制的本能,主动去管理风险,运用财富积累的本质规律,相信你的人生终将彻底改变。
就像清崎说的:“多留意你可以赚钱的途径,如果你能看见一个机会,就注定,你的一生会不断发现机会。”
在奋斗的年纪,不断坚持增加资产,同时降低负债,直到资产能带来稳定收入,再也不用靠贩卖时间过活。
正如巴菲特所说:“如果你没有找到一个当你睡觉时还能挣钱的方法,你将一直工作到死。”
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场从无知到觉醒的斗争。
体面地赚钱,坦然地谈钱,自由地花钱,这才是致富的本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