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这件小事其实没有所谓的好与不好,圈哥以前在决定出国留学的时候也是听到过太多的两面声音。值得?不值得?听没出过国的人意见有些笼统,听出国回来的海龟意见有些片面。圈哥也不知道留学是不是会成就一个新的你。 天问不如看人间,就“出国给你带来的改变”这个问题,采访了几位同学,下文看他们是如何渡劫飞升。
Xiaoming Shan
(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学院,女装设计本科,2017年毕业)
Xiaoming是圣马丁2017届本科女装Press show的特别创意奖得主,意大利Vogue提名年度十佳设计师。在经历了血雨腥风的final year之后,他也重新看待了服装设计,和出国留学这件事。
1
Xiaoming是csm的本科毕业生,在英国生活了三四年,对于英国的感情也是又爱又恨。在还没拿到圣马丁特别创意奖之前,Xiaoming和很多圣马丁的学生一样,脑动大一根筋,设计天马行空,且对服装态度执着。他说,如果自己没出国,可能在国内也会继续做服装设计。
2
这衣服做着做着,就做到了毕业季,圣马丁的压力和荣誉一样,都是世界级的。在这种压力下要么是疯了,要么是飞升了。为了做出完美的作品,xiaoming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后期的精神衰弱使他几近崩溃,但当时自己走了出来,支持自己的其实还是最初做设计的初心,因为xiaoming觉得这是他最后一次肆意妄为的机会了。Xiaoming说其实做到最后不是在为拿奖而做,而是为了忠于自己,不让自己有遗憾。
3
小明曾经在中国读过“半个”大学,后来选择出国,xiaoming觉得外国的教育方式更像是“让思绪飞”,旋转跳跃不停歇。而在国内的时候更注重最后的成品,两者都好,只是他更需要思维的开阔。同时,圣马丁也没有让他失望,在三个常驻奖项之外今年为他特别开辟了“特别创意奖”,前无古人,后有没有来者就看明年的了。总之宣布得奖的那一刻Xiaoming同学是哭的稀里哗啦。
在占领各大时尚封面和网站之后,Xiaoming对自己的设计风格和想做的事有了新的认识。荣誉带来不只是光辉,更多的是压力,日后会被更多的人注意,所以要仔细规划。
4
xiaoming觉得英国的人和环境是他最大的收获,这里有很多有趣的人,友(si)爱(bi)的同学,严格的导师,有趣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实习机会也很多。并且外国人对于时尚的概念使他刷新认知,不局限在趋势的更迭。更是有复古集市中对经典的敬意。
5
xiaoming认为出国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太多的东西。除了知识技能和拿奖之外,最重要的是认清了自己,在这边(英国),千里之外没有人云亦云,没有绝对正确或者错误,所有的灵感和行动都源于自己的热爱。这对设计师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Daniel
(剑桥大学,经济社会学研究生,2017年毕业)
大牛之所以叫大牛,不是因为他上剑桥,而是因为他的英文名叫“Daniel”。
虽然大牛在朋友眼中,确实是积极向上年少有为的学业大牛,但是他自己很愁。
即便是现在已经剑桥毕业,大牛还是有种“前途未卜”的迷茫,对人生的轨迹依然存疑。
因为早十年的大牛,真的是一个可能剑桥在哪里都说不清的熊孩子。
1
十年前大牛还不是大牛,只是一个中国西部地区贵州不知名小县城里,凭借还算聪明考上了市里重点中学的小子。身上还带着一股子小城镇的野气,抽烟打架喝酒,半夜翻墙上网,大牛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了所谓“少年郎的青春”。
但高中后,“抽烟打架翻墙上网”的吸引力,不如“当个优等生”的吸引力强了:快成年了,女孩子们都开始喜欢聪明又好看的男生,而不是爱打架的小混混。
凭着不愿接受差评的自尊心,大牛又变成了优等生。那时候,他的理想很嚣张,已经从当时觉得600多分都遥不可及的“国防科大”,变成了:“考不上清华我就复读吧”。
当然,最后大牛并没考上清华。
大牛去了香港。但是到了香港,他才发现“妈哟,香港人英语真差。”
也不知道曾经单项选择都要错一半的大牛,哪来的勇气鄙视香港人的英语。
下定决心要离开香港,那多耽误一天都是浪费时间。
两个月内,申请了学校准备了资料,特意避开了物价要上天的伦敦,转学到了杜伦,开始本科生涯。
“那时候觉得,英国学费成本,也和香港差不多,还少一年,远就远点呗。”
2
英国确实远,远到四年留学,没办法回家过一次年或节。
英国人的英语也确实够好了,好到让头几回坐火车听不清楚广播的大牛,坐错方向悔不当初。
来自小县城普通家庭的大牛,和一起来的,家里经济宽的中国留学生不一样。家里竭尽所能,能给的也就是学费和些许生活费。
所幸英国打工收入可观。
在每次重要的假期,圣诞节复活节,同学都欧洲游去了,大牛开始他的攒钱大计。干各种零零碎碎的活,最多的是送外卖。
“假期的话,从每天下午6点开始送,送到凌晨3点4点,运气好客人小费给得多,一天能赚一两百镑,日子还是过得很舒服的。”
似乎适应了忙碌,日子也就会充实,钱包也渐渐有底气了。于是也可以不畏惧全英各地吃吃喝喝的社交生活。
从贵州酒文化里泡大的大牛,特别适应英国有事没事下班喝酒的生活作风。
在英国,喝出了风采,喝出了酒友,喝出了东南西北各式方言都能说两句的英语技能。
然而,所谓“感受不同文化”的英伦生活,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有些缺乏同源文化知己好友的孤单。
在英国,似乎有了可以一起高谈阔论的朋友,尤其是在剑桥。似乎每个人都在闪闪发光,像是进入一场为期一年的烟花秀,不断地被惊叹,被感染,目不暇接。
但是越是这种时候,大牛似乎越想要一个人静静,自己和自己对话。
所以大牛在喝酒交友之余,还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
记看到的人,见过的事,有时候纯粹只是练练字而已。
四年的英国留学生活,什么想法和三观的人都见过了,大牛似乎每遇到一个人,都打开一次新世界的大门,重塑一次三观。但是被影响的多了,大牛发现自己还是那个自己,有些天真,有些荒唐,在固执的自我印象里,还是那个带着一身野气的莽撞少年。
3
上个月,再在康河里撑一次长蒿,大牛打点一下行囊,回国了。
回国前后两个月,他又重新走了了很多他来英国这几年去过的地方,再会了从中学到现在来自五湖四海各大洲的朋友。有从千里之外坐飞机来的大学同学,也有当年和他一起翻墙上网,抽烟喝酒,而今又重逢在大不列颠的中学伙伴。
大牛仿佛被改变了很多,但是又始终还是那个大牛。
一直在变,也从未改变。
他一直在说,在英国,似乎只要积极一点点,就能发现世界的精彩、丰富和广阔,这或许是当初的小县城里的自己无法想象的。而自己虽然渺小,却也不乏向前闯闯看的勇气,相信可能,永远在路上。这可能就是英伦生活带给他的改变。
小查
(国王学院,药学研究生,2017年毕业)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小查,这个姓在中国其实不怎么常见。不过让大家失望了,小查这二十多年的人生轨迹,并不像他的姓氏那么少见。在来英国读King’s排名最好的药学,后来又凭着好成绩找到全球排名前十的大药企实习之前,小查跟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
1
在收到King’s的offer之前,小查可一直都是学院里标准的“小透明”,兢兢业业地埋头做着自己的事儿。直到大四那年,小查前前后后受到了10多个offer, 他的名声才逐渐响亮了起来。
“之所以选King’s 其实很简单,一想到自己能成为‘王的人’了,这听起来多霸气啊。”不过为了这封offer,小查付出的努力可一点儿都不少。
在大学的几年时间里,小查基本上只在实验室和图书馆这两个地儿出现。没事儿就缠着老师一起做实验,闲了就跑到图书馆背单词、学雅思。通常这样忙了一天回到宿舍,回到宿舍发现舍友还都在电脑前大杀四方。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异类’,有时候又庆幸自己是个’异类’”。
2
到了伦敦之后,小查的平凡生活开始有了改变。
“伦敦的机会太多了,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的,我都想好好抓住。”
要说起小查就读的药学专业,那可称得上是King’s 的招牌专业了,资金足,仪器新。而且跟国内的实验课不一样的是,小查在课堂上只需要和一个同学共同操作一台仪器,最后得出的结论也是相互讨论的成果,没什么对错之分,不过就是跟其他小组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更有效。
这么一来,小查更加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本来嘛,哪儿有最好的实验方法,不都是不断地在批判前人的道路上摸索着完善的么?一来二去的,小查也渐渐放开了胆子,时不时地在抓住导师,一块儿批评书上哪哪儿又写得不够完善了。
不过伦敦的魅力可不止于此,还有不少风景吸引着他。小查没事儿的时候就喜欢在泰晤士河边上溜达,看看街头艺人一边敲鼓,一边拽着路人转圈跳舞,也听听在桥洞下支个架子,就能唱出凄美爱情的歌唱家。
形形色色的路人在旁边喝酒、跳舞、高声说笑,或者有的干脆坐在椅子上望着泰晤士河发呆,小查总觉得,自己那本说英国生活刻板严肃的攻略书,怕是买到了盗版的。
“伦敦是开放的,是多元的,在这里我能看到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我自己有时候都意识不到,我也在变得更包容了。”
3
在小查逐渐转变的时候,机遇也在这时候找上了门。
小查的导师跟一家知名的药厂在合作一个项目,本意是想找个学生能在暑假代替自己参与到药物研发的过程中。小查成绩不错人又靠谱,老师衡量了一遍之后就把这个机会推荐给了他。
“我以前从来都没有过实习的经验,第一天上班的时候,紧张得手心直冒汗。”
不过公司倒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严肃,时不时就同事喊他一块儿去咖啡厅喝个下午茶,开玩笑问他论文写得怎么样了。上下班时间也随意得很,即使有当天完成不了的任务也用不着加班,隔天继续就是了。
“我以前没有过工作经验,更别提体验外国公司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了,不过在这份实习里,我倒是体验了个遍。”
4
其实要真说起来了伦敦之后有什么改变,小查自己也是迷糊的。
“我觉得自己还是变了一些吧,不像以前时不时地感到无聊。现在图书馆门口哼着歌的保安大叔,街上牵着手慢慢走的情侣,还有咖啡店员每次努力尝试念对我的名字,都能让我觉得生活可真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