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为什么造就的学霸格外多?
首页 > 顾问主页 > 哈佛大学为什么造就的学霸格外多?

哈佛大学为什么造就的学霸格外多?

2020-02-21...

阅读:107 收藏:0 评论:0 点赞:0

3秒免费留学费用评估

提前算一算,出国留学要花多少钱?

获取验证码

开始计算

哈佛大学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学霸,看看下文详情你就知道了。


可能外界会有人误以为哈佛这种殿堂级名校,里面的学生个个都是天资聪颖,略加点拨便能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坊间素来流传美国学习氛围非常宽松自由,所以也就想当然地认为哈佛也是如此。恰恰相反, 哈佛的培养方式是非常严格的,是通过大量的学术训练才造就了一批批学霸。

案例教学

肯尼迪政府学院作为一个职业化学院(一般把肯尼迪政府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设计学院这几个培养各自领域实干人才的学院统称为职业化学院),大部分的核心课程都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俗话说: “知易行难”,把理论摘出来进行研读,人们往往觉得很直白浅显,待到真正实践的时候却往往丢三落四。

首先,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场景, 即便是一个细枝末节的事情也能再现得非常丰富、有血有肉,让学生设身处地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从而甄别、判断、领悟。有时我不免在想,案例教学不仅告诉我们具体的知识,也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人们不一定能记住那么抽象的理论,但是那些真正接触过的、犯过错的案例,多年之后,依然鲜活如初。 那些雷同的错误和瓶颈也会让大家时刻警醒自己,不再去犯同样的错误。曾有一位教授在开学时谆谆教导说: “上完一学期的课,我讲的理论你们怕是没到毕业便抛去了大半。可我教了三十多年书,很多毕业很久的学生告诉我,‘教授,那年课上讨论的纽约中央公园的案例和我现在处理的问题很像’。”

其次,这也意味着如果课前不读案例,课上就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别人在讨论什么。 因为在课堂上,老师不会再全面回顾案例,而是直奔主题,开始带领学生讨论其中的细节。同一个案例,不同的老师会讲不同的方面。有的可能侧重整体战略,引导学生进行宏观思考。有的则会扣紧细节步步紧逼,直把学生推到当事人左右为难、辗转反侧的境地。所以事先不读材料,坐在那里一个半小时就是白费。

这就是妙招所在,没人强制学生去读书,但是如果不读,自己在课堂上便如坐针毡。想逃课?这无疑是饮鸩止渴。一般过了第一周座位就会固定下来,每个人上课也都要在面前摆上名牌,一是方便老师和学生互动,另一方面由于是小班教学,一旦缺席就会被发现。一次逃课问题不大,事后解释下都能通融,但一旦发生第二次,教授或者助教就会发邮件询问此事,再次逃课,恐怕迎来的就是学位主管的谈话了。

再次,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高度互动,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极大发挥,学习体验加强,态度更加积极。 老师对学生的整体水平把握更加全面,可以更加灵敏地做出相应调整。其实这也是整个社会交流方式开放的反映,后面还有专门的讨论。

最后,案例教学也有制度保障。案例讨论是衡量学生的一个标准,课堂讨论往往要占总成绩的 20%,有的课甚至到40%或50%。对讨论的控制和引导又是衡量老师水平的一个标准, 每次课程结束后都会由学生在网上对课程本身和老师的教学进行匿名评分。从而从师生两方不断地推动案例教学效果的改进。

海量阅读

案例分析所要求的阅读只是课前准备的一部分,事实上,每次上课之前教授布置的阅读材料都在 40页到100页,有时甚至会更多,这中间包括教授从各处搜集的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材料,涵盖理论研究、报刊评论、统计数据等,时常会有对同一个问题的正反观点。这些材料通常都要求在课前读完,这样老师可以少花时间在普及基本概念上,上课很快可以进入深度分析和讨论。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学生对自己高度负责。我们把各种因素推到极点,假设有一个美国本土的学生,假设他天赋异禀、一目十行,假设他敷衍了事,假设这节课没有布置作业,假设这节课没有在忙碌的考试周,即使是这样,每堂课课前也要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阅读。一门课每周上两堂,每堂一个半小时。这样算下来,每学期四门课就已经不轻松了。

频繁写作和演说

不用说,每门课都有平时作业,但形式上却不是国内写论文那种单一的考核方式。要么是写各种案例分析,要么是尝试写作类似国内公文的政策备忘录,要么是作演讲。

基本是正式上课第一周要作一次关于价值观的演讲,第二周是管理课的案例报告,第三周是道德课的辩论,第四周是经济学课的建议备忘录,一学期四五门课下来,周周都是高负荷运转,或是挖空心思地写作,或是慷慨陈词一番。虽然和国内的中学生一样总有写不完说不完的作业,然而比起枯燥的题海战术,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能力的锻炼显然更胜一筹。

团队作战

不管是写作,还是演讲,大约有一半都会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小组的好处和坏处此时都暴露无遗。好处自然是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毕竟每次作业都是课前完成,换句话说,每次作业写的都是将要上课的内容,而非已经上过的,而且作业以这节课开始时间为提交截止时间。这种情况下,不同文化背景的小组成员往往能互相帮助,最后集思广益的效果往往给人带来意外之喜。

但小组讨论的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效率低下,有时候自己一个小时就能理顺的东西,小组在一起讨论两个小时还没有结果。但利弊权衡,好处还是挺明显的,毕竟思路更开阔,工作量也大家一起分担。更重要的是 培养团队意识和把握局面的能力 。身处一个团队,意见分歧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学会去习惯这种分歧,乃至习惯团队里乍一看低效率的地方。分歧折射出的是成员不同的性格和思维,通过分歧,才能了解团队成员中大家各自擅长什么,才能娴熟地扬长避短,才能掌控大局。在此借用哈佛教授的一句话: “不但要在舞台上跳舞,还要时不时地到阳台上去看看舞台上正在演出什么。有些人只陶醉在自己的舞姿中,反而忘记了自己在跳什么舞。”

语言

语言依然是母语非英语的学生的噩梦。一般战略、管理等课程的阅读尚可自力更生,但是碰到道德、政体这样的课程真是有种难于上青天的无力感。文献材料不但文笔晦涩,而且时时会有古英语出现。这个时候除了无望地挣扎,就只能求助于万能的学习小组了。

坦率地说,在哈佛上学并不轻松。名校的光环下,不为人知的是每个人拼了命的努力。为了完成学院 18个学分(每门一学期的课1分)的毕业要求,第一年每学期至少要修5门课才能给第二年留出写毕业论文的时间。

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学子们常常感慨:学校真是把我们往绝境上逼。然而,相比国内相对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还是哈佛这种严谨的教学制度更能使学子们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学有所用,但凡是对学习有一点兴趣的人都不会偷懒,不会懈怠,不会认输,更不会放弃。毕竟人还是有惰性的,有时候不被逼到绝境,大家永远不知道自己会爆发出多大潜力。

在我们用当年在学校里拼命汲取的养分去一步步地灌溉梦想并且一步步接近成功后,再回首自己曾经的挑灯夜战与悬梁刺股,曾经的执着坚持与不懈付出,曾经挥洒的汗水和泪水,那将会是怎样一种的慰藉,怎样一种的满足 ——我们的校园青春没有虚度,并且我们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方式延续了青春。

想获得一对一免费指导吗?想要一套量身定制的留学方案吗?联系我,给您想要的!

如果此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对此文章以及任何留学相关问题有什么疑问可以点击下侧咨询栏询问专业的留学顾问,愿金吉列留学成为您首选咨询服务机构。
分享到
去主页浏览TA的更多精彩内容 >>
上一篇文章: 美国留学——时间规划你了解吗?
下一篇文章: 美国留学文书:“雷区”万万不能踩!
相关推荐
免费领取留学手册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保护协议》
申请领取
温馨提示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保护协议》
确定
温馨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