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
排名就是一切
学校综合排名是99.99%的学生和家长首先考虑的因素,但是盲目追求排名会导致学生申请到不符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校,从而跟不上课程进度,学生难以适应,最终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如果在选校时,只是简单粗暴地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世界TOP20,TOP50的大学上,而不考虑自身兴趣、自己实际的学术背景和长远的职业规划,结果可能就会比较悲剧。我们需要清楚一点,“高排名”的大学并不意味着它就适合你,“低排名”的大学不一定代表它就不是好大学。
以美国为例,很多大学排名并不在TOP50以内,但它们的某些专业都名列前茅,整体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也非常值得选择。
比如美国爱默生学院。它不参加U.S.News综合性大学排名,但即便如此,也掩盖不住它的传媒、新闻专业在全美的口碑和美誉。
在新英格兰地区,该专业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和波士顿学院,被共同称为5所最佳新闻传媒学院,院校影响力显而易见。
再比如某些TOP15的世界名校,尽管排名很高,但地理位置偏僻、气候多变、人烟稀少,连大型超市都很少见,这对在国内大城市生活的学生来说可能并没有那么友好。相比排名,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这个学校和专业的定位、每年录取概况、在校生背景、校友去向、留学费用等数据。
误区二
盲目选择参照对象
很多学生习惯通过某种渠道了解到一些获得名校录取的学生的各种分数,然后参照这个分数跟自己的情况做对比得出一个片面的观点。比如知道了某个学生的排名是2%,托福成绩是109分,最终被哈佛录取, 就认为自己排名 1%,托福成绩是110分,一定也可以被哈佛录取。还有的学生听说去耶鲁的学生托福成绩是115分,而自己只有105分就不敢申请了。其实这样的参考是完全不合理的。单纯参照分数判断能否被学校录取是非常片面的,必须要全面比较综合实力;在没有看到一个成功申请者的全套申请材料之前,是不能轻易判断谁强谁弱的。
朋友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中国学生喜欢“抱团” 。一些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会因为男/女朋友,或者好哥们儿/好闺蜜的择校情况,跟随着去做同样的选择。一些父母的想法也不例外,总觉得孩子去到国外,如果能有个认识的人陪着,心里会安心一些。对于学生本人来说,选择做一个“跟随者”,这在当时看起来可能是靠谱的选择,这样你可以更靠近对方,也不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但我们忽略了,求学是人生很重要的阶段,我们需要为自己做出最好的决定,而不是为他人。更重要的是,如果彼此的关系足够强大和成熟,时间和距离也不会成为双方之间的问题。
“学院”“分校”不是好学校
受到国内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xx学院或者xx大学xx分校就一定不会是什么很好的学校,因为国内这种名字的学校基本上不会是985/211大学。但是在国外却截然不同。
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就是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TOP1,加州大学系列分校,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也几乎都是美国排名TOP80的高等学府。
综上来看,申请学校时,“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何判断是否适合,就需要我们多学习、多比较,接受专业的留学评估。早评估,早规划,才能减少留学失败的风险,提高留学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