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志:出国读博士已然成为一种现象?
首页 > 顾问主页 > 留学志:出国读博士已然成为一种现象?

留学志:出国读博士已然成为一种现象?

2019-12-15...

阅读:60 收藏:0 评论:0 点赞:0

3秒免费留学费用评估

提前算一算,出国留学要花多少钱?

获取验证码

开始计算

最近,国内考研人数增多,本科文凭开始失去竞争力,人人都能考上研究生,去往更高层面的学习。也就促使国内大批研究生文凭的出现,但人总会有向上的动力,着手提升自己更高的学历。出国读博士已然成为一种新生趋势。

随着考研人数增多,本科学历已经失去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人拿到了研究生生学历,物以稀为贵,这就意味着,研究生的学历已经不是很有含金量,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学历上下功夫,开始计划着读博士,这在最近几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多位受访者表示,出国读博,主要是看中了国外大学的科研实力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

正如2015年在牛津大学所召开的第二届博士教育进展国际会议发布的《牛津宣言》所言,“作为新知识、新观点及新方法的创造者,博士学位获得者们卓有智慧、能力非凡且多才多艺,他们能够成功进入宽广的职业生涯,为技能型劳动力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尤为关键,必须受到充分认识和广泛宣扬”。

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陆亭看来,博士生出国留学,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在从文凭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他分析,我国博士生教育起步比较晚,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性确实不足。“我们的学生到不同的国家留学后再回来,他们受教育背景更加广泛,会促进思维方式转化,回归到高校后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科研和教学的创新性。”

博士学位能带来哪些好处?

1.博士生更容易拿到面试

根据近两年就业趋势,应届毕业生岗位会在几个月内被填满,一般到了第二年初,职位就很少了,并且会很快填满。

有两种情况有可能例外:有博士学位的应届生和有工作经验的人跳槽。他们依然可以拿到面试机会,一直到公司所有岗位都招满。

这个背后体现了一个招聘理念:相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公司往往更欢迎有工作经验的人;博士生会被近似等同于“有工作经验的硕士生”。

2.博士生起薪高、工作起点高

无论是中国公司还是美国公司,工作职位都是有级别的,比如国内阿里有P5这种数字标记的工程师等级,美国谷歌给T3-T6、Facebook给E3-E6,7级以上的工程师当然是有的,但很少从外部招聘;跳槽能拿到6级offer的,就已经很厉害了。

不同的级别,对应着不同的收入。比如你在谷歌拿到T5,每年总收入应该会在25-35万之间,比应届生的T3(不到20万)高很多。

无论是谷歌还是Facebook,应届硕士生(level 3)拿到的级别(收入)不到20万,而博士生很有可能是Level 4起步。

那在公司里升级难度有多大?

这里不说特殊情况,比如谷歌有SRE一年内从3级火箭速度升到5级;LinkeIn整体升级快。一般情况下,硕士生从Level 3升到Level 4需要两年,这个跳跃大部分人都能完成,也可以说,只要你工作还合格,过几年总会拿到。

从4->5,优秀的人可以2-3年做到,但也有不少人好多年都升不上去。

从5->6,能做到的人更少、时间更不确定。

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读博要在学校待好多年,读硕士可以早点挣钱。这话有道理,但是博士生有可能起点更高,有可能省了从Level 3升到Level 4的两年时间。

3.有些职位极度倾向招博士生

很多博士生,工作内容其实跟博士的研究方向无关,但随着科技发展,例外情况也是有的。

近几年随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无人车的兴起,Computer Vision的博士生在工业界很抢手,如果你是做这个方向的,那操心的不应该是有没有job offer,而是手握多个offer,考虑的是哪家公司什么职位最适合你。

申请ML Engineer这类工作,有博士学位是很大的加分,很多职位甚至要求必须有博士学位。

国内读博的困境,国外读博的优势

有网友在论坛吐槽国内外读博士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内读博士面临的一些问题。

莫老师拿一个学生举例:国内211高校本科,美国伯克利大学硕士,国内加国外工作经验近10年,现在北美读博第六年。和国内相比,在北美读博士花费时间更长,博士生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经费不足和指导问题。

学校研究经费缩减

过去常听说博士留学生拿着奖学金养活一家老小,而近年更普遍的情况是:博士生本人的奖学金不抵读书所在城市的蓝领工人收入。研究生想尽快学成,只凭奖学金恐怕不够,往往需要动用家庭存款。实验室类的研究相对容易实现市场化,而中国学生想在人文、社科类申请科研基金,竞争是相当激烈的。 这未必跟科研水平有关,很多文科基金只发放给本国学生。就算是你博士毕了业,找教职岗位时,通常也要跟其他申请人PK科研经费。跟国内类似,经费发放往往偏爱资深学者,资历老的大牌教授常常拿课题拿到手软,而精力旺盛、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青年学者反而拿不到课题。很多博导都没有多年奖学金给他们的博士生。这类研究生于是必须承担大量助教助研工作,四处筹集经费。一方面奖学金总量缩水,另一方面博士生扩招,造成大多数博士研究生必须身兼多职。

指导出现重大问题

师生矛盾在博士生和导师之间很常见,具体表现一是,导师在指导方面出现重大问题,二是师生关系不融洽。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类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表现,矛盾甚至可能激化到残害导师的犯罪行为。北美的很多院校都在管理上投入学生心理咨询和行政干预,建全对学生的保护机制。博士生在申请经费、找课题、发表论文、毕业等一系列严肃的学术事务中都需要获得博导的鼎力支持,任何沟通不畅、理解偏差都可能对学生继续深造造成阻碍。比如导师没能在离职或离校前安排好时间表,延误学生毕业答辩或开题。漫长的学业过程中,学生自身也可能因为家庭原因、身体情况等方面推迟研究计划,被导师视为“拖延生”而处于被动。学生这时如果再想重新获得导师的全力支持,就必须在一两年内持续推进研究进程,与导师建立良好的沟通,赢得信任与尊敬。很多人一提到导师就会紧张。这是因为博士生处于学术生态圈的底层,和教授的地位差距悬殊,博导的意见或态度左右学生的命运,博士生过度解读导师的一举一动也就不奇怪了。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导师和学生两个人的关系,还包括学术委员。通常每个博士的学术委员会里有至少两名资历深厚的评审。博导本人与这些委员的关系会间接的影响到学生。有些教授会安排高年级的博士生指导硕士或入门博士生。同在一个实验室工作,每个人的表现都在合作中被关注,不少博士生在合作中都曾遭遇碰壁。实验室不是办公室,博士生和导师也不像员工和老板,除了自主性,热爱科研这些必要前提,高情商和好运气其实是决定你能否被认可的关键。

科研创新难度加大

一位老教授告诉我说,他60年代读博的时候,与博士论题直接相关的书籍只有十几本,而现在他手下的博士需要每个月浏览上百篇文章,数十本书籍或书评才能跟上某个学科分支的发展,知道这个领域正在发生什么。文献阅读对学者的意义在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过博士研究并不看你“输入”了多少,消费了多少现有的知识,上了多少课,而是考量你能“输出”多少,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又贡献和创造了哪些。北美一流学校对博士生的要求都很高,优化现有系统不等于创造新知识,能做到推动学科发展的寥寥无几。Philip Guo在自传《博士碾压》里提到,他所在的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要求博士生独立开创出新的领域,或者对现象的阐释拓展出与多学科交叉的论题。这样一来,在密集的森林里再找空地和创造条件栽下一棵树,成功率不会很高。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试探出发、被迫中断、承认失败、重新出发的周而复始,才能不断追赶和保持在一个领域的前沿。Philip在《博士碾压》里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视角:跟随牛导师看似资源多多,机会多多,但这些超级大牛往往喜欢去钻研超前而且高风险的研究课题。高风险意味着高失败率。教授拿着充足的科研经费对某个项目一投入就是8年10年,做不出预期的成果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对学生来说,在这个项目上一做好多年而不出结果,恐怕很多人都吃不消。Philip在书中提到他的一个师兄花了9年投入在一个项目上,最终项目失败,在这过程中连一篇好文章都没发出来,于是这位学生只好卷包走人。Philip从入校起就跟师兄在这个组里,到了第三年他下定决心不再做这个项目,另起炉灶从头开始,后来证明他是对的。否则他很可能就跟那位倒霉的师兄一样。当他回顾自己六年的博士求学经历时,Philip总结说懂得止损、“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是他能毕业的关键。跟他师兄命运不同之处在于,他所以能撤出那个项目,有个幸运因素,就是他自带奖学金而不用依附导师。

非学术岗位吸收掉部分优秀博士生

北美博士生通常花2-4年的训练获得博士资格,这个资格意味着被认可有独立承担研究项目的能力。拿到博士资格后,博士生自动升级成“博士候选人”。他们一般不再选课,而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消费研究的企业、研究所、政府机构,很多人这时已经用完了最初的学生奖学金或背负学生贷款,需要努力创造就业机会:投递简历、参加会议、联系合作、假期实习。一部分幸运者在这过程中得到非常棒的工作机会,很有可能就此放慢博士论文写作的速度甚至放弃博士项目,拿着资格证书走人。据统计,自然科学类的博士约60-70%在得到博士资格以后完成学业。人文和社会学科的博士生,这个数值大约只有40-50%。即使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也只有不足30%的博士继续留在学术圈。

个人因素

国内的报道和微信上有不少关于研究生生存状态的报道。读博之前,建议大家放平心态,别把个人对研究的兴趣当作首要条件,因为进到这扇门来会发现能读下来一个博士其实需要做足准备,个人努力之外还要具备一些坚实的条件,比如个人财务水平是否能支撑几年内处于低收入状况,导师的学术方向和个人打算,来自家庭的支持,本人的综合素质。读博士起始年龄通常都是20几岁到30出头,正是人生建设的黄金期。在这期间,建立一段稳定的浪漫关系,每天起床后能立即投入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找到对的搭档和团队,这些都是把人推向正轨的关键助力。然而一般意义的幸福生活——平衡感情、家庭、事业这种要求对博士生还是挺难的。博士的薪酬相当于低工资的全职工作者。做科研需要全心投入,需要个人极其自律。想要用几年光阴在科研上找到重要突破口,在人类知识体系的高塔上哪怕增加一块小石子,都需要拿出十足的精力。这种训练使一个人要学会适应和享受孤独,习惯与挫败感长期作伴。《博士碾压》那本书提到,在读博这条路上平均每个人对要不要走人犹豫过5次。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一直选择继续,并且每一次都找到出口的幸运儿才有办法一站到底,攻下学位。

总结: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有没有共同点?
几乎每个过来人提到说,无论什么博士,真正考验人的就是抗逆能力。按校长助理的话讲,最后能穿上博士服的都是“Ph.D. of Resilience”。抗逆能力和耐受力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内动力,遇到贵人和机会是外界条件。想要顺利毕业,两者缺一不可。想在毕业典礼上戴着博士帽跟亲朋好友庆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想了解更多关于加拿大留学的资讯,欢迎点击“立即咨询”,莫老师会给你一对一科普哟~



如果此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对此文章以及任何留学相关问题有什么疑问可以点击下侧咨询栏询问专业的留学顾问,愿金吉列留学成为您首选咨询服务机构。
分享到
去主页浏览TA的更多精彩内容 >>
上一篇文章: 留学美国的真实生活状况
下一篇文章: 初中休学近2年无托福 SSAT录取到顶尖中学
相关推荐
免费领取留学手册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保护协议》
申请领取
温馨提示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保护协议》
确定
温馨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