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要去美国上大学的人都应该看《绿皮书》•上
首页 > 顾问主页 > 每个要去美国上大学的人都应该看《绿皮书》•上

每个要去美国上大学的人都应该看《绿皮书》•上

2019-11-05...

阅读:60 收藏:0 评论:0 点赞:0

3秒免费留学费用评估

提前算一算,出国留学要花多少钱?

获取验证码

开始计算

在美国文化的包围中,国际生成为了那个“少数”。

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中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上个世纪的美国,但里面呈现出的刻板印象、歧视、差别对待,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依然毫不陌生。




——比电影更暗流涌动的现实——

You have a very narrow assessment of me Tony” – Don Shirley


当Tony(司机)得知Don(黑人音乐家)对所谓的“黑人文化”知之甚少,没吃过炸鸡,没听过黑人流行乐手的音乐时,他显得十分惊讶。


和Tony一样,我们都带着偏见看待这个世界,无论承认与否,在不少亚洲人心中:


  • 白人形象代表的是经过良好教育、更聪明、更富有。(比如在语培机构的广告中,李老师基本没看到过黑人)

  • 黑人都具备体育天赋,生来就能跑更快,跳更高。


刻板印象的存在不是没有原因的,有些白人或黑人确实和以上印象相符。然而当我们把这些标签贴在所以白人或黑人身上时,问题就会显现。


《绿皮书》的戏剧性之一在于,几个典型的刻板印象得到了颠覆:


一个黑人,受过高等教育,衣着讲究,文质彬彬,在古典乐上有惊人的才华。这类形象一般是属于白人的。


一个白人蓝领,言行举止粗鲁,喜欢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随意地把垃圾扔出车窗,用拳头说话。




话说回现实。在中国,几乎90%以上的人口都是汉族,但美国不是90%人口都是白人。即使在白人之中,也存在着巨大的社会-经济阶层、教育、政治观点和文化差异。


当Donal Trump赢得选举,最吃惊的是纽约人,在他们的认知里,身边没有一个人是投票给Trump的。放眼整个美国,从保守党到自由党,从左翼到右翼,人和人的观点各不相同,而很多中国家庭都很难意识到这点


从中国到美国的直飞航班,都只降落在美国最繁华的都市,比如纽约、洛杉矶,这些城市拥有更多样的文化,也更包容。


但是,如果你选择转机,中途降落在某个中部或南部地区,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于东部或西海岸的美国,那里白人偏多,观念保守。即便是在一个保守州内,大学周边洋溢的思想和氛围相对上更加自由包容。所以无论你的大学是在一个繁华都市,还是偏僻小镇,看到的都只是美国文化的一角


以我学生的大学杜克为例,附近还有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州立等主流大学。大学生们和住在这片区域的人比起北卡罗来纳州的居民,更拥有良好的教养。严格来说,那些居民并不能代表整个州。大学里人的高中可能都不在出生的州。





——我们都有可能成为“少数”——

“So if I’m not black enough an if I’m not white enough, then tell me, Tony what am I!?” – Don Shirley


电影中Don选择下车,在大雨中行走。我想这一幕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学生第一次进入美国大学后,会明显地感受到英语学术能力的落差。美国学生能更快地完成阅读、总结材料,能更容易地表达出来,因为英语的语法、用词、表达方式早就是他们血液中的一部分。这样一比较,国际生立马会觉得自己成为了“少数”。


在电影开始,闪现了很多能代表不同文化的“标志”:暴力、爵士、棒球、热狗(以及吃热狗比赛)。




体育、音乐、食物……在美国文化的包围中,国际生成为了“少数”。


在中国,人们认为学术成就,几乎是唯一值得称赞的。在美国,虽然学术成就也很重要,但如果这个人不“cool”,就会被看成“书呆子”。如果是在其他领域具备才能,比如音乐、体育、幽默感,也能成为社交中的宠儿。


此外,两个国家对于“吸引力”的定义(颜值、体型、幽默感)也不尽相同。一个能让中国人捧腹的笑话,美国人不一定能懂笑点,反之亦然。


实话说,我们大部分人都依靠一些量化的指标来提炼自己的价值。你的GPA?你的SAT成绩?你的工资?你开的车是什么档次?你的朋友圈获得了多少个赞?




进入了顶尖名校的学生们都已经习惯了当一个“尖子生”。但从大学开始,这种优越感即将消失。而在心理上,这对于已经在语言能力和文化层面上变为“少数”的国际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如果一个人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即便感到被孤立被排挤,依然能相对更好地处理情绪。但当环境发生改变,原来的指标都不适用时,我们则失去了定义自己价值的方法。


比如在高中时,你自认具备一定的吸引力(或许是因为成绩好,或许是因为能得到异性的喜欢),但到了大学,成绩好的不是你,受异性欢迎的也不是你。你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但周围环境的评价标准变了,这时候又有多少人能保持自信呢?


这几年李老师一直听到有这样的声音:我为什么一定要融入?如果因为我是少数就受到差别对待,那就这样吧,我只是来着拿文凭的,拿完就走。


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


在对“压力”的定义中,我很喜欢的一个解释是:不确定的状态,在迎接挑战和逃避之间摇摆不定。


这个世界上有种族冲突,有文化冲突。即使在相同的种族和文化中,依然有冲突。所以我们该怎么做?





下期李老师会继续更新下篇,我将详细解释国际生用不同态度面对文化冲突会产生的不同结局,更多留学疑问欢迎咨询李老师(TEL:1 7 7 1 0 3 1 1 9 3 2),下期见,拜拜~



如果此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对此文章以及任何留学相关问题有什么疑问可以点击下侧咨询栏询问专业的留学顾问,愿金吉列留学成为您首选咨询服务机构。
分享到
去主页浏览TA的更多精彩内容 >>
上一篇文章: 听说这些美国大学可以免SAT和ACT?!
下一篇文章: 美国留学真的不安全吗?
相关推荐
免费领取留学手册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保护协议》
申请领取
温馨提示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保护协议》
确定
温馨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