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年龄从青年向中年的过渡,对于大城市的嫉妒已经不再是工作机会,丰富的活动,个人价值的成就。渐渐的教育,医疗资源似乎是我们这些三线城市家庭更加眼红的触不可及。而一线城市孩子的竞争,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占据着最好的资源加上政策的照顾轻轻松松上名校。 高考已经溢出高中三年,延伸到孩子的低龄阶段,处在一线城市的家长们,赌上自己的精力和金钱,倾尽所能为孩子谋划,将整个家庭改造成了适应教育模式的战争机器。 “ 小升初 ” 白热化,背后是一个个疲惫的家庭。下文就想选出香港,北京两个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香港:
在香港,贵族家庭的小孩和小商贩家的小孩差别大了。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好学校,跟有钱人家的小孩做朋友。 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和妻子就削尖脑袋。由于香港的幼儿园大多只上半天课,家里需要有人专门照看小孩,妻子是公司文员,不能轻易离开工位,我就放弃了一家公司报酬丰厚的工作,在一所大学做研究员,薪酬不高,在香港甚至算是底层的薪资。 幼升小的时候,大儿子上了我们片区一所不错的小学。当时有一些教会学校,孩子如果是信徒,上学会容易的多,看到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教会学校带着孩子受洗,我对这种操作不屑一顾。大儿子三年级的时候,我跟院系的一位教授闲聊,教授提醒我,要准备小升中了, “ 语数外史地生的辅导班,要赶紧去排队上起来 ” 。他是过来人,很有经验,听了这话,我开始紧张。 香港中学是六年制,初中高中通常在一个学校,小升中,堪比内地的中考。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政府统一进行的 “ 学位分配 ” 。 研究完香港小升初的考试规则,为保证儿子能冲进前 1/3 的 A 档名校,甚至幸运的话,可以冲刺第一轮自主择校学位,我们给孩子报了全科辅导班。每天下课补一科,周六补全天,加上学校课业,孩子每天得凌晨才能睡觉。 高强度的补课花销巨大,每周要花掉两千块,这上的还是平价补习班。 有人说孩子得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如果家里条件非常好,能提供给他一个很好的生活,另当别论。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童年真的可以很快乐,那么他成年之后还能快不快乐,那就不知道了。
北京:
我希望孩子能成为普通人家走出的 “ 牛娃 ” ,也坚信,清华北大能不能进,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决定了。四年级的寒假,孩子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学习或考试。 暑假,我几乎每天陪孩子背两首诗, 20 个英语单词,查阅资料 …… 最后一天,自驾游之前,还带着孩子参加了一场选拔的三门考试。 孩子那么小,也有觉得辛苦的时候:一次升班考试时,本以为孩子应该有较大进步,没想到考下来大失水准。原来,是因为我答应他考完试之后,下午有半天的自由安排时间。结果导致他考到半途中,走神了,只想着赶紧结束考试。 那天,除了给他讲道理以外,我也没有再批评他。 这是三年奋战的一个缩影,孩子的学习几乎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强度。感觉到他疲惫,我们就帮他化解压力,让他休息休息再出发。 小升初考试,儿子最终被人大附中录取。这也是我最初的目标。保守估计,这三年多来,为准备小升初,给孩子的课外辅导,差不多花费了 30 多万。 小学最后一个暑假来临,我花了半天时间,将儿子的暑期安排做了个电子文档,按照上午、下午、晚上分段,足足列了 8 页。还将孩子秋季的课外辅导和整个中学六年的课外辅导时间都计算了一遍:课外班每周多学 14 个小时,每月四周,中学六年,共多学 4032 小时。 我相信,结果的不同,就在这多出来的 4000 多个小时了。 上海的家长为了孩子积分重读 6 年书考取本科,广州的家长每个月 30% 的收入投入孩子的教育,等二胎长大了就要投入另外 30% 。
我在加拿大生活的这 6 年,也见过很多的家庭早早送孩子出国读书。不过鲜见内蒙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送孩子出国。这在经济能力的差别之外,我想差别更多的意识。我们见到太多的家庭前来咨询加拿大研究生申请,最后因为大学成绩和语言成绩太低无法考虑加拿大。这些家庭大多在孩子高中本科时候就可以负担孩子出国。只是觉得孩子太小,怕出国学“坏”。十分笃定地坚信着孩子在离家几百上千公里的学校会在自己的掌控之内。不去相信世界排名更靠前毕业要求更严的海外院校会有更好的教育质量。可意识的差别,耽误孩子的除了语言,还有培养独立思考,开拓眼界以及自我管理的机会。 我们与一线城市的差距,也许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差距。也许在教育意识和消费理念上。我们可以出国给孩子一个有更多可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