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从成立至今四年多的时间里,这样的言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当然,也远不会是最后一次。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这些人口中这些 “ 矫情 ” 的留学生,为什么天天骂美国,却还要去美国留学。
对有些人来说,爱国,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
不用非国产手机?
不开非国产车?
或者是,不出国留学?
要是身在中国,手里拿着非国产手机,开着非国产车从街上经过,或许并没有多少人会说:
你看,这个人不爱国。
但如果是出国留学,留学回来后还公开表示自己就是一名留学生,那肯定会有人说:
这人出国留学,多半是不爱国。
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他们在这样说的时候,也会这样问:
中国有什么不好?是 985 不够吸引你了?还是 211 不再让你梦寐以求了?
是中国语言不够博大精深吗?还是中华文化容不下你放荡不羁的灵魂了?
总之,在这些人看来,
出了国的留学生=不爱国。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据教育部网站数据, 2018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 66.21 万人。
其中,国家公派留学 3.02 万人,单位公派 3.56 万人,自费留学则占了 59.63 万人。
这个数字与 2017 年相比,增长了 8.83% 。
同时,还有一个数据:
2018 年,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 51.94 万人。
其中,国家公派 2.53 万人,单位公派 2.65 万人,自费留学 46.76 万人。
与 2017 年相比, 2018 年留学回国人数增加了 3.85 万人,增长了 8.00% 。
从1978年到2018年底,365.14万人在海外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
如果真的不爱国,他们为什么都选择了回国?
为什么选择回到祖国的人数逐年增多?
因为对留学生来说,爱国不是“十指不沾外国货”,
也不是“两耳不闻海外书”。
不是几句挂在嘴边的口号,也不是一时情绪激动在网上写下的“誓词”。
对留学生来说,
爱国,是不论走多远,心中依然深爱的那片故土,
是身在异国听见或看见和祖国有关的任西时,永远深情,永远热泪盈眶。
更是即便要跨越大洋,明知前方困难重重,明知要遭受很多非议,也要去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因为这样,他们才能亲眼看见、亲身体会到外国究竟是什么样,
世界是什么样。
美国人都歧视黑人吗?
美国大学的招生都对亚裔不友好吗?美国大学是不是有钱就能上?
美国的工作好找吗?美国的房价可怕吗?
凤姐到了美国实际上是怎样的生活?
留学生是不是去了国外就浪出了天际?
留学生是不是高考失败才去留学?
… …
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永远不走出国门,听来的回答也是前人的猜测和转述,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这些问题的真正答案?
还记得《中国合伙人》里佟大为对签证官说的那句“ my country nees me ”吗?
1872年,120名平均年龄12岁的幼童通过遴选,被送出国门学习,成为记录最早的一批中国留学生。
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肩负中华民族崛起使命的工程师和建设者。
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我们至今熟悉:
詹天佑 ,“中国铁路之父”,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
在他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等工程得以顺利建成;“人字形“铁路
唐国安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
唐国安留美回国后,又力推“中西学问,均属精通,堪以派充该处会办”,才有了后来的梅贻琦、蒋梦麟、胡适、竺可桢等人才;
梁诚 ,第四批留美学生,驻美公使,促成美国退还1500万美元庚子赔款,这笔款项的一部分后被用作建立清华大学;
2018 年,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接近52万人。
现在,越来越多曾经在硅谷闯荡的高薪工程师从Focebook、Google等巨头的美国总部跳槽到中国的BAT。
除了国内公司的成长性强发展机会多之外,吸引他们归国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归属感。
中国人的寻根意识是很强的,中国对外从古到今都非常包容,因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无比的强大,所以中国人完全融入异文化的情况实际上并不多。
很多人不是融不进外国的主流文化,而是时时刻刻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而那些在完成学业后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回国的留学生,他们对祖国的爱不比任何人少一分。
不论在哪里遇到祖国被抹黑,他们同样会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
同样,对于留学生来说,回国也不是他们爱国的唯一方式。
因为不论何时何地,有一段话都会在他们心中永远响彻: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