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留学生都会被问出国这些年到底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外语? 文凭?其实,学到的就两样东西:
一种被放到任何国家、任何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
一种名车豪宅也动摇不了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
这是一段任何时候回想起来,都会笑容满面的求学经历。
留学最吸引我的,是无限种可能
你不知道若干天、若干年后自己将会在哪里。 还有就是能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强大和平静。
为什么明明全世界最爱我们的两个人都在身边,我们却还要离开他们。 父母在,不远游。 内心当然不想因为该死的时差让他们总是在电脑前坐几个小时等着我们上线大家才说几句话。 不想每次见面时候心惊地发现他们多了些白发和愈发深陷的皱纹,发现一直以来遮风挡雨的温暖老屋变得空落落。
所有漂泊的人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再漂泊,能够保护起家人。 只有经过这样的折腾,这样看起来的一种徒劳无功,才能明白原点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你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精彩,学习和经历本身正是帮助你梳理你未曾经历过的精彩。
《无声告白》里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踏上留学旅程,正是为了找寻自己。 当我们不远万里,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一切仿佛是重新洗牌。
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度过怎样的人生,这是一件富有哲理的问题。学习适合自己的专业,规划属于自己的人生,通过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而变得包容、积极,变成自己最想成为的模样。没错, 最好的人生,就是渐渐成长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
有一个同学这么说: 出国就像出柜,不出憋屈,出了后悔; 但是不远离家,你并不知道家的好处。 想起那个叫人非常澎湃的老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曾在北京读过半年书,一些中学的同学,一辈子就在北京城里打转。 有个小孩儿,皇城根儿,不曾远行,不曾别离,也有很牛的心态,当然了,成绩也好,在北大念书,就想着毕业了在研究所混口饭吃,反正家里条件也不错。 出过国,和爸妈游过新马泰。 没什么影响,不能说是混吃等死,但也只好一点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有一天他突然说要出国念书,本来只是图好玩。 然后交换了半年,回来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非要拉我回去创业,而且是真的很具体的东西都拿出来了。 我说,我还没有想创业的本领可以与你合作。 当然这个就是别的话题了。
拒绝价值观和道德绑架
出国念书不仅是上课念书。
国外的教育,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而言,能大大开拓视野,学会随时做一个头脑风暴,做出有建设性的质疑。 现在国内大学也开始鼓励质疑了,但很多学生都是为质疑而质疑,提出的问题自己都并不怀疑,这不过是另一种服从,“服从要你质疑的要求”。
但同时,很重要的是,拒绝价值观和道德绑架,拒绝不尊重事实和科学研究。
对于任何事情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可能错了的那个概率,永远不把自己认为是“绝对正确”的。 这是国外大学学术训练的结果,也是经历的结果。 少一点轻狂,凡事要做得漂亮,要相信专业的力量,大家各司其职,门外汉成事的概率其实很小,不断妄断,鲁莽行事。 你终究不会比律师更懂法律,也不会比警察更懂得如何抓坏人。 要尊重那些思想家、艺术家、实业家,各种岗位上的人及他们努力后的结果,不论成败。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一个全职批评家立过铜像。
西方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独立,中国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联系。 作为一个文化上的自由主义份子,西方人一般“不轻易评判”其他人。 不尊重他人的人在西方文化里很令人讨厌。 尊重他人大致包括: 不抱怨,不影响他人,不麻烦他人,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轻易评判别人等等。 同时,也不要剽窃他人,因为这意味着你失败的开始。
在中国,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好好念书,以后有事业、有家庭、,有车有房,这样的生活才是应有的人生,才算是成功,而对其他各种各样的人生缺乏包容心,总是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左右儿女的生活。
尤其是用一种多数人、集体的价值观去评判别人的对错,这可能也是缺乏想象力和创新的一个原因,只求同,不存异,奇思怪想早早地就被扼杀了。 想要活得与众不同的人在国内的压力比国外大多了,要顶住各种世俗压力。在国外,你会发现所谓的怪人太多了,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每个人都是怪人,于是就没有怪人了。
留学也一样,有很多种选择和面貌
有些留学生开着冷气,在光线明亮的屋子里,奋力打着游戏,谁知道是不是冲着成为世界级职业玩家去的,他们也是在留学;
有些人在物质极度繁华,美食极度多样的花花世界,眼睛放光地尖叫着给自己买买买,或是气喘吁吁地忙着搞代购,他们也是在留学;
有些忙着认识不同的有趣的人,参加着各种主题的派对和活动,感受着一座城市的精彩,他们也是在留学;
有些忙着在图书馆看着不同的资料和书籍,踏着日光出,背着月光回。 他们也是在留学。
你见的多了,自然就会心胸豁达,视野宽广,会影响到你对很多事情的看法。 它会让自己更有信心,更包容,提醒你保持谦卑,不会在物质世界里迷失方向。 曾经有个留学生在微博感慨说,留学让她得到的不止是学历,更重要是获得包括“把自己丢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的能力”的各种能力。 生命终究是一个个体的旅程,自己都不知道留学这条路会把自己带到哪里。 短短几十年人生,何必浪费在去求得无关的人的认可上。
留学让我更爱国
留学,还会让你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中国人。 有人说,留学的孩子更爱国,习惯了在中国获得奥运金牌的时候、在“神舟”飞船顺利上天的时候、在中国人得到诺贝尔奖的时候喜不自胜,也常常在国外媒体发布偏激的中国新闻的时候,在不实言论漫天传播的时候愤愤不平。一直以为这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民族感,细细想来,出国之后这种民族感的确更强烈了。
出国在外,你才会觉得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特别感人,会非常珍惜中国文化中人情味的这一点,觉得中国人有一种忍辱负重如平常、总是要活下去的、令人感动的生命精神,以及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这是一种天然的情感联系,让你保持着与中国资讯的同步,仍然感知着原来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诸多事情与你息息相关。 你还会是那个心怀自由、但也有着强烈公共关怀,同时爱吃烤鸭和炒肝的中国骚年。
留学并不会在生活方式上把你从一个东方人变成一个西方人。 囊中羞涩? 不喜喧闹? 或是当地中国超市与中国餐馆,以及国外的鱼炸薯条都会最终使你成为饮食上的“中华美食至上论”的忠实信徒,让你对西式生活浅尝辄止,鸣金收兵。
原来接受挫折不是去接受这个世界的黑暗或者不平等, 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挑战生活。
大多数西方人都是心态良好、充满正能量的人,懂得要竞争更要有风度的道理。 他们就算有时抱怨自己的失礼或者国家政策或者他人,但闲茶饭后的话题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去享受生活,如何从头再来,去尝试不同的新鲜事物。 对于这个世界的爱和乐观,永远都是成功的必要基础。
这是单纯出国旅游学不到的。 从国内校园跨入西方社会种种不适,在校园里和同学相处,与教授探讨,写essay做项目,这些过程中都能更好懂得挫折的真味。
留学生活里不仅有学业上的挑战,更有细碎的生活琐事。 从前在家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我们,面对荷包也要为日复一日的生活而精打细算,也开始深深理解了父母的辛苦付出。 有人说,长大是一瞬间的事。 这一瞬间,可能是面对学业和生活双重压力却向父母报喜不报忧的瞬间,可能是从前听到最头疼而此刻最渴望听到父母唠叨的那一瞬间,可能是意识到自己已经从依赖父母庇护的小孩子,转而变成让父母可以依赖的大人的那一瞬间。
留学的意义,是那些豁然开朗的瞬间
留学还会使你体会到,西方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爆发户精神。 富与贵不是一回事。
它绝不是住别墅、买豪车、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国外的贵族学校和国内的贵族学校是如此的不同,培养出来的贵族精神从不同平民的精神对立,不意味着养尊处优,悠闲,奢华地生活。
这是一种以荣誉、责任、表率,勇气,克制,自律,奉献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 幼稚止于成熟,源于虚荣止于务实。
不如国内的同学混得好? 爱比较这个就不要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并非是“ 能比他人过得好 ”的自动保票。 如果出了国,见识到了更多可能性之后,还要拘泥于 “混得好”的各种标签表象的话,那出国才真是有些浪费了。
留学从来就没有个统一的定义,每一个人的留学亦是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究竟什么样全凭自己决定。 看你自己如何去把握。 不管到哪里,你是什么样,你的社会就是什么样。 你什么样,你留的学就是什么样。
留学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想留下的留下,想回家的回家,想前行的前行,不管选择什么,都要付出努力。 努力之后,也不能保证一定比别人好。
我越来越相信,你所付出的努力,即使现在没有结果,未来也会以另一种方式返还给你。 所以,永远留住30%的神秘和可能性,不断的去学习和积累,创造新的能力和学识,永远做一个新的、有趣的、意想不到的自己。 留学的意义,就是那些豁然开朗的瞬间。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留学资讯,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