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学业拼起命来比中国更狠
在美国,是不是只要当好一个社交达人、玩乐达人,就能够成为学校里的精英分子?是不是像美剧里的一样,很多美国高校都有很大比例的“玩乐”成分?
在外界的舆论和传言中,美国高校往往跟“玩玩玩”画上等号,但这是对美国学业环境的一种误解。
在美国,查资料、自学、讨论、开卷考试、社会调查等“课业”的强度和压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它远远高于中国大学生的“死记硬背”。
所以学生想要顺利大学毕业绝非易事 ,很多美国学生为了完成学业,在各方面都花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去做研究,确保能够顺利从学校毕业。
同时,美国的教育体制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允许学生发挥各种想象,积极去思考和创新,学生的奇思妙想是被学校支持的。
想要顺利毕业,一定要付出行动。不论是论文、演讲或者实验,学生必须严谨地去搜集数据和历史材料来验证观点,而不是凭空想象。
2、不要再有“孤儿院、慈善”之类的字眼
近几年来,很多学生的申请档案中,都有参加过孤儿院爱心慈善活动,致使美国的招生官觉得似乎在“作秀”。
申请文书写作时,别再用“孤儿院、慈善”等“禁忌词汇”,这些高频出现的字眼,恐怕已经成为了美国招生官员心目中的“禁忌字眼”。
文书写作要与学生自身相符,每一个学生的文书都可以做到个性化,亮点也是多样的,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到文书的写作中,共同创作。文书与学生自身的真实经历相符很重要。
3、“个性”不要乱展示
应该有不少留学生认为美国考官喜欢有“个性”的学生,于是在言行表现上十分夸张,甚至以“另类”方式博出位。
其实,在美国,考官一样青睐“中庸之道”,他们同样不喜欢无厘头式的夸张“个性”言行,谦逊、礼貌、温和这些中国人的传统品质仍然是他们所看重的。
虽说美国是尊重“小众”的国度,但某些“小众”言行却是很大的“禁忌”,比如种族、文化歧视、纳粹、宗教偏见、性取向等。
总之,别走极端,个性是在约定俗成的共识内的自我表现,是有度的表现。
4、“拍马屁”可能管用
其实,人情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美国的招聘、招考环节也有人情分。
因此,在面试时,一个应考者或应聘者如何建立和睦、宽松的聊天环境,如何发挥自己社交上人来熟的特长,也能成为潜在的加分因素。因此,如何“取悦”考官,适度“拍马屁”,这样的“窍门”也是美国留学生们的必修之技。
美国的人情,应该是在合乎职业道德之上的多一些注意或小心,而恰恰就是这个注意或小心,便平添了很多成功的可能。
如何把握和利用好,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形的东西。也就是说,见面最初几句话,能否打开交流之门,是一个面试中和几乎所有场合中最具成功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