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视线放回到2018年2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出通知,在2017年撤销139所大学340个博士、硕士点,其中包含20所“双一流”建设大学的91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虽然这些硕博授权点被取消的原因固然包括“建设专业化强势学科”这样官方说法,但还有一个行业内都明白的规定摆在那里:“连续三年未招到生,硕士点会被取消!”
想想今年的考研人数,再想想两年前的340个硕博点,莫名有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觉。
今年的考研是真的很难!
先是报考人数激增,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复试分数直线上升,进入复试调剂阶段,那更是“血雨腥风,神仙打架”。
研招网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在3月20日0点准时开通,准点崩盘!然后就进入这样一个循环:
登陆系统→请稍后再试→查找缺额→等待查看→等待通知→等待解锁→查找缺额→等待查看……
如此的循环往复,据媒体报道,目前申请调剂的人数已经超过 125万 ,而预计今年研究生招录名额为 72万 ,不算正常录取的考生,也就是说即便过了线,也至少有超过 50万 考生将面临考研失败的结局。
作天作地,骚操作不断——学校中的“苏大强”
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复试不是看最高分吗?为什么要看分数段”,说好的“唯分数论”呢,这也太表里不一了吧,心中万马奔腾腾腾……
就这么吊着你,不说要不要你,就是不让你走。
复试确认时间只给考生5分钟,逾期不候,霸气侧漏!
新疆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大学、内蒙古大学、石河子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这些B区211统一变成了“香饽饽”,复试资格调剂线统统超过A区国家线,在众多考生的争抢下,AB区分数线“倒挂”严重!
而更多考生发现,一志愿可以进入复试的分数,在调剂中,连个复试名额都捞不着,反转剧情简直堪比美国大片:“报名时你爱理不理,调剂时你高攀不起!”
面对今年调剂的“疯狂”景象,院校招生办同样措手不及,有的学校惊呼:“ 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生源! ”
这样看来,院校手上有大把的高分优秀考生可供选择,完成招生指标妥妥的。
而在考生端,面对今年“惨烈”现实,不少同学甚至开始想出国读研
那么考研和留学究竟哪一种更“值得”?
近些年选择出国的学生越来越多,在整个本科生群体中占据了一定比例。部分学校的出国(境)留学比例甚至超过了国内考研比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暨南大学。
申请难度
国内读研是在每年的12月份统一进行笔试,次年3月份左右再由各学校组织进行面试;需要准备政治、综合、外语和专业课程;每年只有一次考试机会,普遍是大二下学期准备英语,大三时开始全力筹备。不过看今年这态势,貌似不太好!
出国留学则是以申请的方式,向学校递交相关材料。学校会综合GPA、雅思或托福成绩、GRE成绩、个人陈述、实习经历等综合评定后决定是否录取;每年可同时递交多所院校申请,因此成功的概率相对来说会高一些;可以早些开始准备申请材料和语言,大三下学期提交申请。
不过出国留学也要分国家:美国名校多,但从去年起签证不好办;英国承认高考成绩,然而脱欧是个不确定因素;德法费用便宜,好学校条件很高;日韩新加坡,亚洲留学好去处,却没有较好的英语环境……
学费
国内读研,学术硕士一般是每年8千-2万元左右,专业硕士每个专业都不一样,5万到十几万不等。
出国的话,不同国家和专业有不同标准,英国和美国的学费比较高,平均每年要10万-30万不等,但为吸引国际人才,一些学校会发放高额的奖学金。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英国、香港等国家部分专业只需一年就可拿到学位证书,也就能够提前工作,所以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个人收获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读研,个人专业领域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就读国内的名校,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但如果有兴趣专注于某些研究领域,部分专业可能国外的发展更前沿些。
相比在国内读研,出国留学由于要接受不同的教育体制、文化和习俗,学生需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因此在生活独立性、心智成长等方面都能够得到锻炼。其中还能够建立国际视野、丰富人生经历,这些要比书本知识都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