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采用的是“走教制” 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西方的教育体系则采用“走课制”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地去求知。教育体制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主动性的差异。
在新加坡等西方教育制度下的国家,一般六月份考试,四月份就开始放假,学生利用两个月的时间进行自主复习,总结复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然后通过邮件或者电话预约的方式与老师沟通解决。
但是在中国,“班主任”似乎成了决定一切的那个人。班主任负责,班级整体水平高,班主任责任心差,班级整体水平也会随之较差。因此家长 要努力从家庭方面改变孩子被动学习的思维模式,鼓励孩子主动求知。
2。普及教育或精英教育
国外的教育是从小让孩子广泛的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现自己的优势。然后再从例如15门功课中,逐渐减少到13门、7门、4门,最后到了大学就只剩一门功课,如同是“炼”,越学越精。 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有着他的特点及能力。但是在中国,老师、家长看重的仅仅是分数,似乎学习成绩的好坏就能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尺。
中国教育则是不断地将各种知识以“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被“灌”的好,高考成绩自然就会不错。而一旦成绩出现差错,就很可能被大学拒之门外,人生前途扑朔迷离起来。
3.学习成绩或综合素质
中国教育重视分数,90%的精力都放在学习成绩上,10%的精力放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而在国外,学习成绩只占用50%的精力,另外的50%放在包括运动技能、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所以在国内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只有一种选择,就是考试考得好。但是在国外,钢琴弹得好,篮球打得好,同样是一名优秀的学生,这就是中西方教育所存在的差异。
在国外,越是优秀的大学就越重视面试这个环节。例如哈佛大学,假如他们需要的是擅长考试的学生,那么哈佛大学不必这么做,但哈佛需要的不是考试能力强的学生,而是几十年之后可以成功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