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安排
一天24小时,额,好像说的都是废话。可是,对于这24小时,却又有不同的意义。
在国内,虽然也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各种社团,学生会,部门什么都参加,可相信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前几天图个新鲜,新鲜感过去之后,大部分都会回归到同一种颓废生活,毕竟我们的高中太苦,“上了大学就解放了”成了我们最大的动力,终于到了大学,怎能不好好享受一下这份解放。于是除了每日的正常上课(甚至连课都不去上),大部分的时间是lol或者是追剧,一天24小时总是觉得那么的漫长。
但是只要一大加拿大,生活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的忙碌中。初到的那段日子,由于还不熟悉,需要想办法参加各种活动,进入社团俱乐部,到处去旅行,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归属感。但是时间久了,发现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依旧是参加各种活动,准备各种作业考试,平时还会在小伙伴们的带动下健身,一天24小时总觉得不够用,恨不得48小时才好。
精神状态
精神状态是不是只有“正常”和“非正常”之分?不,可能还有第三种,那就是留学生……
在国内读书,若说压力,那是在高中的时候达到了极点,每天围绕在自己周围的都是一些听上去就能立刻打鸡血的励志语,但是只要高考结束,整个人好像把所有的压力都能释放出来,到了大学,除了考试前夕,很少能有神经紧绷的状态了。就算遇到什么挫折困难,周围也是有一群的亲人朋友,出去狂吃一顿,或者嚎两嗓子,所有的不愉快都可以过去了。
但是如果出国读书,国外的高中是学习玩耍两不误,而大学则是紧张而有序,如果在国内读完高中再出国,会发现刚从一个坑里出来,又掉进了另一个坑。换了环境,升了学校,可是压力却一点都没有减少,虽说娱乐活动很多,但是是不是的写作业到凌晨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最最难过的,一个人在国外遇到的困难挑战太多了,可是却又举目无亲,所有的委屈、孤独都要自己一个人承担。明明在心中已经碎了,可是第二天仍然得强打起精神去参加presentation。
思维创新
在国内读书,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并且也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却依然没有摆脱固有的教育模式。在高中的时候,就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背,本来以为到了大学会好点,毕竟没有了升学压力,课堂教学会丰富一点。但是没想到的是,大学的课堂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最常见的上课模式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玩手机,临到下课拍下老师的ppt,然后坐等考试前划重点,背过,然后就万事大吉。如果到了发言环节,台下确实鸦雀无声,最尴尬的只能是台上的老师:“anyboy?”“someboy?”“noboy。”
而国外的教育,确是真真的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互动很多,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小组讨论,鼓励脑洞大开。有时候可能为了完成一个话题需要翻遍图书馆,熬几个通宵,然后总结出一份自己的观点。即便是这样,中国留学生在那些外国人的眼中依旧是“不爱发言”,小编想说,我们并没有错,毕竟十几年养成的习惯,哪是一天两天就能改过来的啊!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业更难,难于蜀道,难于上青天。
在国内,就业成了一个大问题,毕业生太多,而毕业生的个人素质能力却跟不上,眼高手低,工资低的不想去,而工资高的自己又没有那个能力。于是就有了一批又一批的待业青年,就业问题只能是越来月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业更难,难于蜀道,难于上青天。
在国内,就业成了一个大问题,毕业生太多,而毕业生的个人素质能力却跟不上,眼高手低,工资低的不想去,而工资高的自己又没有那个能力。于是就有了一批又一批的待业青年,就业问题只能是越来月严
这样看来,出国留学好像也并没有什么优势?
才不是!虽然出国的路可能会更加的难走,但正是因为这些历练,才让少不更事的我们,变得更加的强大。可以说,出国留学回来的人会自带光环,这不是崇洋媚外,也不是说国外的教育就真的是无懈可击,而是说,有了这一番经历,无论是在为人处世,还是人生三观上,都显得那么的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