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香港的几所高校在世界上也是远近闻名,而它们的发展也正诉说着香港的前世今生,随着我一起来来听听吧!
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简称为 “ 港大( HKU ) ” 。是一所位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化公立研究型大学,通常被认为是亚洲最具名望的大学之一,有亚洲 “ 常春藤 ”之称 。其奠基于 1910 年 3 月 16 日,次年 3 月 30 日正式注册成立。当时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成立大学,时任港督卢押认为英国同样需要在香港设立一所大学,一为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让中国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抗衡其他列强文化理念,便于英国向华南拓展势力、巩固其在整个香港的统辖管治。清政府两广总督和省港工商界亦觉得成立大学有助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使中国自强,遂默许并予以支持。便一同捐款资助成立港大。在英国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资支持下,卢押最终筹得足够资金筹建大学,于 1910 年 3 月 16 日主持大学的奠基仪式。 1911 年港大成立, 1912 年举行了正式的创校典礼。
香港大学建校初期,其规模极小,自 1912 年 3 月 11 日正式开学,到 1916 年 12 月举行首次毕业典礼,仅有 23 名毕业生。因卢押认为当时中国社会不适宜接触西方的人文价值观,大学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学的制度,重理工而轻人文,故只设三个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及文学院 。 1916 年 12 月举行第一届毕业礼,有 23 个毕业生及 5 个荣誉毕业生。 1925 — 1926 年省港大罢工后,政府为进一步沟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绅商,磋商在香港大学增设中文学系,让汉文中学毕业生入读。 1927 年,港大中文系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赖际熙、区大典等执教,加上其时又有富商邓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学院、冯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图书馆等,涌起了一股重视中文教育的潮流。 1941 年因香港沦陷,本部大楼遭炸毁而停办,至 1945 年复办; 战后随社会需要陆续加设理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香港大学一度处于瘫痪状态, 1941 年教学全面中止; 1948 年 4 月 9 日复校后,秩序重建与结构转型并举,学校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香港的教育制度改革于 2012 年落实,大学教育由三年改为四年,与内地的教育体制正式接轨。学制改革对于香港而言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主要涉及政治、教育、社会三个方面,游历港大,一直处于拾级而上的状态,蜿蜒的石阶蔓延四方,树木苍葱。门楼上的标示写着 “明德格物” ,语出《礼记 .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意指博大的学问;“明德”就是彰显德行,先完善内在德智的修养,然后推己及人。这四个字的座右铭反映了这所高校的办学理念。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 Technology ),简称港科大( HKUST ),为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重要成员,并获 AACSB 和 EQUIS 双重认证,是一所亚洲顶尖、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该校以科技和商业管理为主、人文及社会科学并重,尤以商科和工科见长。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于 1991 年 10 月,是一所高度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是香港 8 所受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由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四所学院组成。
香港科技大学的地标──位于广场正中央的日晷,香港科技大学是因为 1980 年代经济结构转变而起。由于香港已经进入经济转接期,香港政府预计香港经济会转型为以高科技与商业为主,而工商业要求有更多大学生配合,所以当时香港政府就决定兴建第三间大学,以配合这个需要。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被签署 ,确认英国将于 1997 年将香港主权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当时的英军便分批撤走,部份军营也因此而空置。 1986 年,香港政府选址新界清水湾半岛北部大埔仔的 前高希马军营 兴建香港科技大学,动工之前香港童军总会更特意在该处举办一个大型露营。 1988 年,当香港科技大学尚在兴建中,吴家玮被委任为第一任校长。 由于兴建期间,香港通货膨胀的情况相当严重,所以相比预算之下出现严重超支,备受各方指责。由于大学设备的先进及豪华,因而被舆论批评为 “ 劳斯莱斯大学 ” ,认为大学十分奢侈。香港科技大学首两期分别于 1992 年和 1994 年落成。其后,香港赛马会及香港政府的拨款并未能够完成第三期,所以吴校长不断筹款以兴建其余未落成的部份。由于 1991 年 10 月开学时首期校舍未完全落成,第一批学生须于九龙尖沙咀的临时校舍上课。为了推动科技突破,科大仿效普林斯顿大学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 2006 年成立了高等研究院,并邀得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作为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简称港中大( CUHK ),书院制大学建制,为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重要成员,亚洲首家 AACSB 认证成员,是一所以 “ 中国研究 ” 、 “ 生物医学科学 ” 、 “ 信息科学 ” 、 “ 经济与金融 ” 、 “ 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 ” 等为重点研究领域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并在这些领域堪称世界级学术重镇。 1949 年,中国政治发生巨变,由于大批难民涌入,香港人口暴涨,令香港对中文授课教育的需求激增,对香港高等教育构成沉重压力;另一方面,亦为香港带来了大批出色的内地学者和教育家。他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开办不少 “难民学校” ,讲授专上程度的课程,协助南来及本地青年继续学业。其后中文大学的三所成员书院—— 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 就是在这一时期孕育出来的。 新亚书院 成立于 1949 年,为国学大师钱穆、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等人创办,其教学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东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 崇基学院 鉴于五十年代初期香港社会对中文高等教育之需要,崇基学院于 1951 年 10 月由香港基督教教会代表所创办,该院依据中国基督教之传统,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为主要之授课语言,并以融合基督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开拓博爱包容、自由开放之风气,培养学问通达、襟怀广阔,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的人才为宗旨。 联合书院 由广侨、光夏、华侨、文化及平正会计专科学校五所私立书院合并组成 。 1956 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柯克教授访港,建议把各院校力量集合起来,五所书院遂于同年 6 月宣布组成“香港联合书院”。该校秉承“明德新民”校训,肩负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为香港社会、中国以至全人类服务。 1963 年,香港政府接纳富尔敦委员会的报告书,临时校随即成立,关祖尧爵士出任大学校主席, 敏博士 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一任校长。 9 月 15 日,立法局通过 《香港中文大学条例》 。 10 月 17 日,大学监督港督柏立基在香港大会堂主持大学成立典礼,三所书院合并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同时成立。至此,从书院到大学这一长达十五年的艰苦历程终告完成,中文和中国文化也终于在香港获得明确地位。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简称理大( PolyU ),是一所坐落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亚洲著名的高等学府。理大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是香港 8 所受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京港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是获 AACSB 和 EQUIS 双重认证的商学院。 香港理工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 1937 年,由 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成立 开始,该学院校舍位于湾仔活道,是香港第一所由政府资助、提供专上程度工科教育的院校。在当时院长 Mr G. White 领导下,学院开办航海无线电操作、机械工程及建筑等课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院于 1947 年改名为 香港工业专门学院 ,提供全日制及兼读制课程。 1956 年,得到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一百万元的捐款,以及政府斥资和拨地的支持, 红磡校舍 的建筑工程正式展开,并于 1957 年由港督葛量洪爵士揭幕,开展了香港工业教育史的新一页。 1965 年,锺士元博士(现为锺士元爵士)在当年的立法局会议中倡议在港成立一所理工学院。及至 1969 年 5 月,有关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已故的唐炳源博士担任主席。政府其后采纳委员会的最后报告,随着香港理工学院条例于 1972年 3 月 24 日 正式生效,首届理工学院校亦随之成立,主席为锺士元博士。区怀德先生 (Mr Charles Ol) 则被委任为理工的首位院长。 1972年 8 月 1 日 ,香港理工学院正式成立,接管香港工业专门学院的校舍及职员,其使命是开办专业课程,培育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部分香港工业专门学院的工艺课程已转由 1969年成立的摩理臣山工业学院 继续开办,而理工学院则不断将教学质素提升至符合学院的水平。自此,理工不断发展和扩张。 1983 年,理工推出首五个学士学位课程,并于 1986 及 1989 年分别开办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 1994年 11 月 25 日 ,理工学院获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颁授自我评审资格,正式取得大学地位,并正名为“香港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