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Joan Leach教授(荣誉学士、理学士、硕士、博士)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家公众科学意识中心主任,同时担任澳大利亚科学传播者组织主席,以及澳大利亚科学院国家历史和科学哲学委员会主席。
Joan Leach教授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公众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参与。她一直在积极参与近年来由澳大利亚政府发起的“激励澳大利亚”计划,目前正在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普在科学全球化当中所扮演的角色(该项目由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资助)。Joan Leach教授还同时担任国际期刊《社会认识论》编辑一职,发表了大量关于科学传播的文章,包括“卫生与医学的反问”等。Joan Leach教授因其卓越的研究成果以及积极参与业内活动而收获了诸多学术奖项,包括美国普渡大学授予的“科学新闻奖获得者”。Joan Leach教授是科学的忠实拥护者,但她主张以更好的方式来传播科学——批判性地研究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影响。
图片来源:2018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
Q:听说您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2018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专题论坛中讨论的内容吗?(Leach教授参与的论坛: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J:这次的大会是关于公众科学素质,我参与的论坛主要讨论了有关中国高校发展课程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如何培养科学传播人才。ANU的科学传播学拥有3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开办此项目的学校之一!因此,我们探讨了彼此的课程与项目,同时也讨论了如何开展跨学校合作,以及如何进行学生的交流交换项目。
图片来源:2018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
Q:正好这也引向了我的下一个问题。听说您将参与帮助中国的大学发展新的科学传播项目。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J: 目前,中国各大高校开展科学传播项目的工作量巨大。因此,世界各国展开了关于什么才是最好的实践方法以及学生需要掌握什么能力才能更具专业性的对话。在过去的两年里,我曾多次访问中国,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进行了交流探讨,这些都是重点发展科学传播项目的高校。我们很欢迎他们的学生来做交流,或许将来还能建立一个交换项目,甚至是联合开设的课程(1+1项目),这样学生除了有国内的经验外,还能够拥有国际经验。
Q: 就像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现进行的项目一样对吧?
J: 没错!就像新加坡的(项目)一样。
Q:与科学传播相关的另一个挑战就是媒体的介入。由于大多数记者和媒体人都不持有专业学位或具有相关的学科背景,我们该如何确保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广大观众,并让他们了解其中的原理?
J: 问得好!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澳大利亚(其他的国家也在积极参与)有个科学媒介中心叫The Australian Science Meia Centre (为媒体提供独立及非盈利的服务)。在中国也存在同样的机构(旨在推动中国科学传播事业发展的民间智库机构)。澳大利亚的科学媒介中心非常活跃,他们负责向记者介绍与讲解复杂的知识。我们知道记者们都有自己想要述说的故事,但当遇到一些棘手的(具有技术性的)专业术语,记者没有时间一个个的打电话给不同的专家,并试图让他们解释这些繁杂的科学术语。因此,科学媒介中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媒体工作者们提供有效和正确的材料简报。这只是其中一项服务,其他事务包括增强社会整体的能力建设,比如询问及探讨复杂的问题等等,让科学融入广大公众的生活当中。
科学中心也可以及时有效的帮助记者们解决这些问题,计划在北京建设的国家科学中心前段时间开工了!我们有幸在大会期间得到了一次先睹为快的机会。例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与Questcon(澳大利亚国家科学中心)有很好的合作,因此很高兴看到这些合作在中国发展,这也是我们在会议上讨论的另一件事。
Q:CPAS(澳大利亚国家公众意识科学中心, 是澳大利亚第一所科学媒介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科学媒介中心)或澳国立的科学家是否与中国的科学家有合作?
J: 当然!有很多合作!
Q: 那他们都合作一些什么样的项目或在哪些研究领域里进行合作呢?
J: 现阶段在能源领域上有着巨大的合作,ANU的物理学家喜欢与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还有天文学,据我了解,他们正试图在北京做一些观星类的项目。这听起来就很新奇,因为在堪培拉,我们的夜空非常明朗。
Q: 是的,我也参加了在澳国立举办的观星活动!(今年的5月23日晚8时40分,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成千上万的人们使用望远镜仰望星空10分钟,创造了多地同时观星人数的新吉尼斯世界纪录。此次活动由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组织。) J: 没错!不管怎样,现阶段有很多合作项目正在进行,人们之间的合作也在进行。我们热爱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科学传播与科学传播。
Q: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来接受采访,希望您在回澳洲的路上一路顺风!
J: 谢谢!这也是我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