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标志性的书“幸运之国”中,作家唐纳德·霍恩将澳大利亚描述为 第一个郊区国家。 半个世纪之后,这个绰号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真实。我们计算出五大都市区现在占澳大利亚人口的64%。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城郊边缘地区。
大多数新住房都建在郊区,独立住宅是房屋所有权“澳大利亚梦想”的主要内容。因此,澳大利亚增长最快的种族群体 -在中国大陆出生的移民 - 选择在郊区定居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研究发现,澳大利亚首都城市中国移民的住宅模式正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郊区化。
中国移民澳大利亚的历史可追溯到英联邦本身,第一波浪潮与19世纪的淘金热有关。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来自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南洋”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与来自中国大陆南部的移民一起来到澳大利亚。
自2000年以来,中国人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多样化。这些移民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也越来越有优势,往往受到高等教育的推动。
澳大利亚现在拥有超过120万华人,其中41%出生在中国大陆。
就像大多数澳大利亚人一样,这些在中国出生的移民集中在主要城市。悉尼和墨尔本等城市的唐人街仍然是重要的文化标志。然而现实情况是,就像纽约,多伦多和温哥华等城市一样,中国出生的移民有一种明显的趋势,即分散居住在郊区。
在相关数据调查中,涵盖2001年至2011年三次人口普查期间的研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出生的居住模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大城市(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分布较广,中小城市(阿德莱德、珀斯、霍巴特、达尔文和堪培拉)聚集较多。
换句话说,随着中国移民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分布在澳洲多地,其中包括悉尼的Hurstville和Campsie,墨尔本的Burwoo和Clayton,以及布里斯班的Sunnybank和Sunnybank Hills。
在较小的首府城市阿德莱德,霍巴特,达尔文和堪培拉,住宅区似乎出现在内城的主要大学附近。在这方面,住房市场和规划举措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聚类主要出现在城市内部和周围,这可能与高层单元区的建设有关。
有趣的是,这种郊区化的多样性,特别是在墨尔本和悉尼与“直线”同化模式的叙述背道而驰。这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移民及其子女只是简单地融入了整个人口。与这种“传统”模式所预测的不同,中国出生的移民的融合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中度会越来越强,主要是在郊区,无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如何。
住宅改善,个人优势和进入混合白色社区之间的关联可能正在减弱。这反映在生活在中国主导的社区中的日益增长的趋势,其中的好处是可以轻松获得中国人拥有的商业和服务。种族集中的形成是自愿的,这与缺乏选择权迫使移民分离的想法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