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校” 这个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更加适合本科申请,因为美本学生入学前可以不定专业,更多的是针对学校本身去选择,看重的是学费、环境、名气等因素,学生可以在入学1-2年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再去决定自己的最终专业。
而研究生申请,我们更多谈到的其实是“ 选项目(program) ”。不管是master还是Ph.D.,申请的都是具体的 grauate program 。对于每个系里不同的master program,需要去看它们课程设置的区别;而对于Ph.D. program,则更多地是要看具体的导师。
一般来说program的定义要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院系来进行划分,其名称往往包含了很多内容:
这个项目是就业导向的还是学术导向的(MEng vs. MS); 就读的学位是硕士还是博士(MS/MEng vs. Ph.D.); 专业的区分(MS in CS vs. MS in Material Sciences); 学习重点的差别 (MS in Finance vs. M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 Finance); 录取人数的差别(Cornell MEng 几百人 vs. Cornel MS 几人)。
正是因为program的千差万别,才会使研究生选校成为一大难题。因此,作为选校定位的第一步:自我定位,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每个申请者都应该从自己的个人综合能力出发,综合自身的GPA、学习经历、实习经历、工作经历、研究经历、Paper发表情况等硬件条件;以及TOEFL、GRE 等各类标准化考试成绩;再兼顾自己的社会活动情况、兴趣爱好、职业发展规划等软条件,全方位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的综合能力及发展潜力得出一个客观、全面、严谨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对每一个申请者来说,自身的背景都不是被完全定格的。除了GPA、GRE等成绩没法更改之外,能够影响申请前景的经历和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前期自身有目的地发展,以及后期撰写文书时的包装润色来得到提升的。
就master申请而言,选校多半会考虑这些因素:学校的综合排名、专业排名、地理位置、毕业生就业情况等等。
综合排名:综合排名的主要依据是来自学生的高中排名、SAT/ACT分数、毕业率等,评价主要来自其他学校的教职员工,因此更加适用于本科选校。然而在求职过程中面对的社会人士多数还是会看学校的综排和名气,因此这一指标也不得不考虑。 专业排名:专业排名的主要依据是学校提供的招生和毕业数据以及第三方评价,评价者主要是业内雇主,因此说专业排名可以反映业内认可度,研究生理应看专排。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往往决定了你的生活状态和未来的发展机会,理工科重视科研,而文科,商科类则更重视实践。如果在纽约,媒体、金融公司云集,联合国和其他重要组织盘踞;如果在加州,圣何塞周围(硅谷到旧金山) IT巨头遍布,工作和实习机会不言而喻。 经济状况:准备自费留学的同学需要了解各学校的学费水平以及日常生活费用的实际支出,并根据家庭财力判断是否能够接受。申请奖学金的同学则需要了解学校奖学金的种类、申请数额、申请难度等,以判断自己是否能够有机会申请到奖学金。 硬件、软件资源:不同学校在硬件水平上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部分申请者会对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以及网络设施等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有些专业及方向的研究也需要学校具备对应的资源及条件。软件资源方面,有些学校的校友会组织比较紧密,能为学生提供强大的人脉支持,并对毕业生就业以及继续深造提供丰富的资源。这些软硬件资源的差别在选校过程中也应该给予重视。
Ph.D.:
与master选校相比,除了上面提到几大因素外,Ph.D.申请者应该更加以“科研”为导向。 教授数量及研究方向: 了解所申请学校对应院系各个教授的研究方向,着重了解你所申请的研究方向及领域的教授数量、教授以往招生的喜好(往年招收的中国学生背景如何等)等。这些信息对国内的学生来说获取难度较大,一般需要通过国外同专业的师兄师姐、访问学校官网及教授的个人网站、检索教授以往的学术履历或者套磁等方法来了解。 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即学校实验室的研究经费是否充足、实验室的学术状态是否活跃以及相关教授近期的研究成果、业内知名度等。
一般来说对于master的申请者,学校审核材料的优先级是:三维成绩(GPA>TOEFL>GRE/GMAT)、CV、PS及其他素材。
而对于Ph.D.审核程序相对复杂一些,分为committee先筛和professor先筛。前者的话流程上类似于master申请,后者则要看重你的套磁效果。但无论是哪种程序,对于Ph.D.的选拔最看重的还是你的科研潜力(三维成绩,学校专业背景及其他经历,文书内容)和科研实力(论文发表/牛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