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致角度:明斯克
——一位白大学生的亲身分享
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里有一段情节:当男女主角漫步在维也纳的街头时,他们第一个去的地方不是名胜古迹,亦不是风情景区,而是去了一片无名的墓地,这片墓地里静躺着从多瑙河上冲刷下来的无名尸体,在女主角瑟琳娜 13 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片墓地里的其中一个死者,竟是一位 13 岁死去的小女孩。光阴飞逝,瑟琳娜已经长大成人,而墓地里的那个女孩依旧停留在 13 岁。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正是用了一种别致的角度来欣赏维也纳,才获得了如此奇妙的体验。一座城市的表面,是一种状态,而无论是什么样的城市,我们都需要通过别致的角度来观察,去探索它别致的一面。明斯克也是如此。
初到明斯克之前,收到对于明斯克的信息褒贬参半,但是无论是褒贬,还是追随哪一派去极端的评价一座城市本 生就是一种错误。于是,褒贬参半便是明斯克一层神秘面纱。而这里不论褒贬,只论感受传达给我的信息,首先评价褒贬的也一定缺失了对着个城市真挚的爱。
她的名片
就像欧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一样,无论这个城市发达与否,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对“发达”有着很强的先觉意识。这里的发达可以指一颗想发达的心,亦或是有一个成熟发达的思想。中国 5000 年的血泪奋斗,早已让世界了解到了炎黄子孙的那颗积极向上的发达的心。而这里我想要说的,是属于明斯克的,属于欧洲每个国家的成熟发达的思想,而这发达成熟的思想就融入在明斯克人的生活点滴里。
在明斯克的市区,会看到到很多较窄的十字路口是没有红绿灯的,这里的行人走在这样的马路上仿佛闲庭信步般的直接踏上去,而不去理会马路上究竟有多少辆车在行驶。我习惯性的站在马路边驻足观望,车辆停整齐有序的为马路上两三个“粗心大意”的行人及时停车。而将车停在路边的司机则示意我,让我先通过马路。我生怕耽误了司机们的时间,三步并作两步快速跑了过去。回首一望,行人还是错落有致的缓缓而徐行,仿佛“粗心大意”的是快步跑过去的我。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却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属于明斯克的礼貌。
但在别致的角度中,这一举动仿佛又一次印证了 16 世纪文艺复兴开端的伟大历史。 16 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艺术家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角度,来诠释人权的伟大,以一种美学的方式批判了封建教权的丑恶面貌,进而发展为全欧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欧洲走向思想发达的一次伟大开端,一次初始的加速,也是人权人性光辉的放大。历史事实如是说,初到欧洲,过马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不就是对一个人的个体的尊重吗?不正是历史的伟大,思想发达的合理印证吗?人权与人性的光辉,便是明斯克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全欧洲孜孜不倦辛劳努力的目标。
她的模样
明斯克的模样,或者说整个白俄罗斯的模样,不如中国那么形貌迤逦,多资多彩。但明斯克也有属于她的模样。我愿意将中国比作杨贵妃,太真的形貌如此,使得唐玄宗如痴如醉。太真是杨玉环的道名,这位贵妃不仅是万千宠爱在一身的妃子,也是清风明朗的修道之人。再想象,太真在宫中一身蜀袍锦绣,单是一丝一缕皆变化无穷,中国便是如杨贵妃一般姿态万千,形貌迤逦的模样。
我愿把明斯克比作西施,也是一位风韵俱佳的美人。但西施的美在于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素雅美。我有一个城市之问:在明斯克市,在白俄罗斯,到底是翩翩绿意点缀了城市建筑,还是简单的一片城市建筑点缀了这个城市的浓浓绿意?城市之问答案还未得到明确的回答,但是在这座城市形象下,在她的模样中,我认为答案是后者。无论是休息的宿舍,还是教学楼,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百货大厦,绿色总会悄然侵袭入我的眼帘。搭配这座城市白色,米黄色的主色调,无论多热闹繁杂的地方都有属于明斯克的一份宁静。
渐渐的,我的心的平静下来了,被这素雅色调迷醉的我,早已无心于其他热门景点。在别致的角度中,这样的平静是她最美妙的风景。
明斯克的平静,促进了我大脑的思考,才会想起那波澜不惊,平静如常的西湖,也是那位翩翩起舞的西子。
对她的思考
来到明斯克的原因,是来这里学习,度过 7 年或者更长的时光。必然要对这个陌生的国度引起严肃的思考。我将在这里如何生活?又将在这里如何高质量的学习?但出国留学,无论去哪里,上的第一节课便是生活课。
国内大学是第一次脱离自己的父母独立生活,而在国外大学,不仅意味着远离了自己的父母,也远离自己更伟大的父母——祖国。 当我们代表我们的父母走向社会时,我们需要规范我们的行为。当我们代表祖国走出国门时,却需要严肃的自省,一言一行皆为祖国尊严的体现。更何况,我是以一位学子的身份来到这里。这样一份思想行为约束,为我们的生活精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每一餐的自己动手,每一处生活点滴的鞭策鼓励,为生活的精度增添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灵魂。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课堂,课堂的难易程度以及每一个的适应度都各不相同。有人通过生活课发了财,也会有人通过生活课最后变的流离失所浪荡街头。与生活为伴何愁身边没有高人指点,细节之中的细节,也早已比他人更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