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深知教育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为孩子择校这个关键问题上,往往慎之又慎。有一个困惑是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面临的,那就是选择什么课程体系。毕竟,不同的课程体系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例如, 有的课程体系注重学术理论知识的深度挖掘,有的则侧重于培养孩子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有的课程体系强调本土文化根基的夯实,而有的更倾向于国际文化的融合与理解 。这让家长们在众多的选择面前,感到十分纠结和迷茫,他们担心一旦选错课程体系,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甚至是未来的升学和职业发展道路。
我们不妨就常见的三大体系说说:
AP课程 属于前者的类型,这里所说的 “前者”是 美国大学的先修课程 模式, 可以理解为上大学之前的兴趣教育。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拥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未来的规划等来自由决定 AP课程的选择数量。少的时候,学生完全可以仅仅选择上一门AP课程,这可能是因为某些学生只想在自己最感兴趣或者最擅长的一个学科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或者是想要先尝试一下AP课程的难度和学习模式,看看自己是否能够适应。而多的时候,学生甚至可以选择多达10门的AP课程, 这或许是那些学习能力极强、对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浓厚兴趣并且想要全面提升自己学术竞争力的学生的选择。
IB课程 则属于后者的类型,这里的 “后者”代表的是一种与AP课程截然不同的课程选择模式。这种模式就像是在吃饭的时候,你不能只挑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必须接受一种全面的“饮食搭配”。也就是说,IB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文理兼修。这一要求有着深刻的教育理念支撑。IB课程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它认为学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无论是文科所培养的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还是理科所锻炼的逻辑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当 然也可以理解为博雅模式,什么都学一点,可以快速适应,形成思维逻辑,无论将来怎么样的专业前期基础都可以轻松上手。****
A-level 则处于 AP课程和IB课程两者之间的一种课程模式。在A - level课程体系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但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至少要选择三门以上的课程。在中国的教育场景下,中国的学生选择数、理、商科的占多数。这一现象同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内教育传统来看,数理学科一直备受重视,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学生在这些学科上投入的精力较多,基础也比较好,选择数理学科的A - level课程是一种延续自己优势的选择。商科近年来在国内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商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学生们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而且商科课程相对来说也比较贴合实际生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就业导向性。 而且ALEVEL对传统高中的学生非常友好,甚至可以在体制高二的时候过渡到ALEVEL。
我们综合对比了课程后,研究了市场上的国际学校,发现有个问题,就是 AP更多是走美国大学路线,不单单只看成绩,而且要求有课外活动,当然通常都是SAT结合AP这种小众高端方式。
IB体系是一个庞大的资源组合,必须全面课程俱到,这对于学校的成本确实高昂, 而且 IB课程要求文理兼修 ,偏科生或者是说学生学力有限无法全面取得一个高分的成果,导致后续的学校申请不理想,这也是近年来IB生源减少其他体系崛起的主要原因。
A - level 体系的学校,基本上学校可以主要 10来科,其他比较冷漠的科目基本上可以通过校外网课,这是目前国际学校的主流做法,建议是 可以重点选择 3~4科进行冲刺加强 ,但是后续大学专业选择就会受到专业课程的局限,故在选择上就要考虑到后续发展。 在此做个简单的分析,相信对正在选择高中体系的家长有个明朗的规划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