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上来看,运动员爬藤的录取率确实比普通申请人要高。
达特茅斯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运动员录取率分别为21%、20%、16%和15%,而普通申请者的录取率仅为11%、7%、6%和5%。
这一趋势在非藤校中同样如此,比如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运动员录取率分别为15%和12%,普通学生只有8%和5%。
以哈佛大学为例,2025届的新生有10.4%是运动员,这几年新生中体育生占比都在10%~12%。
学术表现评分在一等或二等的运动员被哈佛录取的几率为83%,而有着同等学术表现的非运动员学生被录取的几率只有16%。
除了录取率高,体育特长生的学术门槛也相对更低。
数据显示,哈佛大学运动员的SAT均分为1397.4,而非运动员为1500.8,差距约100分。
首先,在所选的体育项目上,学生需要达到国家级甚至国际级水平才有机会得到藤校教练的青睐。
不仅如此,体育爬藤的录取的前提是他们的学术也同样要求很高。藤校一般要求SAT能达到1450-1500分,GPA3.0以上。
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全美大学体育协会,这个机构由北美两国上千所大学组成,其中学校分为D1/D2/D3三个等级。
D1拥有最高级别的竞技水平,大多数申请者向往的体育和学术双强校的八大藤校、斯坦福、杜克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都是D1。
NCAA(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对申请D1和D2级别运动员的学生有特定的高中课程和GPA要求。
其中D1和D2级别的学生需要完成16门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至少完成代数1)、科学和社会科学等。
尽管运动员的录取率相对较高,但这一群体的竞争同样非常激烈。
体育爬藤的另一大考验是经济上的投入。
美国《Money》杂志的调查显示,美国的父母在为孩子的运动投入的注册费、装备费、旅行费和课程费等各项开支,费用排名前三的是冰球、滑雪和曲棍球。
这些项目的月平均花费均在2000美元以上,甚至超过2500美元。
另一项调查显示,在运动的花费上63%的美国家庭,每个孩子每个月在运动上的花费为100-499美元。
11%的家长每周为孩子花费1000-1999美元;8%的家庭每周花费则超过了2000美元。
有时候,爬藤并不仅仅是烧钱的事,更是资源分配的竞争。
在许多名校中,教练拥有一定数量的招生名额。
例如,布朗大学每年约有225个录取名额为运动员保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250个,耶鲁大学则是200个,这些名额并非全然公平分配。
2019年的美国大学招生舞弊案揭示了体育爬藤背后的阴暗面。
一些没有体育特长的学生通过贿赂教练伪造资质,进入藤校。这一案件涉及斯坦福、耶鲁、南加大等多所名校,涉案金额高达2500万美元。
根据最新消息,该案主谋已经刑满释放,未来将继续为学生提供大学咨询服务。
由此可见,体育爬藤从来都不是捷径,恰恰相反,这是一条新的内卷赛道。
体育爬藤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不仅考验孩子的毅力、兴趣和天赋,还考验家庭的耐心与资源规划能力。
事实上,运动员的前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名利双收的永远是少数。
根据Georgia Career Information Center的统计,59%的高中橄榄球和篮球运动员以为自己能够获得大学奖学金。
实际上每100名高中运动员中只有不到一人能获得D1学校的奖学金。
在追踪的16000名高中运动员中,只有1人成为了职业运动员。
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约有71,060名大学橄榄球运动员,但每年只有1.6%的人能成为职业球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中或大学的体育生经历,只是一段短暂的人生旅程。
即使那些已经成名的运动员,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充满不确定性。
华人父母一边希望培养出下一个谷爱凌、江旻憓,一边又难以接受孩子未来回归平庸。
比如曾多次参加奥运会并获得全美冠军的华裔运动员张安,即使已经达到全美最高水平,但父母依然建议她“找一份稳定工作”。由于乒乓球比赛的奖金不足以维持生活,她甚至需要自掏腰包来支付一些跨州比赛的费用。
还有最近引起争议的奥运冠军网红事件,吴柳芳和管晨辰都是曾经的体操冠军,如今却因为成为网红而招来了腥风血雨。
运动员生涯不仅黄金期短,而且竞争激烈,能跻身顶尖行列并获得高额收入的人少之又少。
正如业内一句话所说:“99%的运动员在运动生涯结束后都必须回归正常生活。”
虽然体育爬藤的优势明显,但在规划时也要以孩子的兴趣和长期发展为首要目的。
如果通过体育特长既能培养兴趣,又能为大学申请加分,无疑是双赢。
但是盲目跟风、头脑发热的决定,可能给孩子未来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体育爬藤是一种途径,不是目的,不要本末倒置。千万不要一时头脑发热,为孩子的的未来匆匆做下短视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