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意义上我们讲的分就是绩点,就是GPA,不管是普通陆本还是中外合办大学,亦或是美本英本加本,在申请研究生的时候第一要素就是 大学的平均分 ,虽每个学校有自己的算法,但通用的就是换成4.0满绩来看。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申请时用的绩点就是前三年六个学期的平均成绩(应届生大军)。一般3.0是一个基础门槛分数, 低于3.0有明显劣势 ,因为很多院校官网有这个基础要求, 3.2以下算低空领域 ; 3.5算基础名校线 ; 3.8是顶级项目分数线 。比如MIT金融这种没个3.8那大概率就是彩票,中500万那种。
整体而言,美国更加综合考虑各项参数一些,英港新绩点决定性更多一些。 但是在 绩点既定还不是理想 的情况下,如何在申请过程中做到最大收益比,依旧有很多可研究的。
再说一遍,不是玄学!! 基本就是做到以下这几个方面:
同一个学校不同研究生项目的录取bar以及录取率差别会很大很大 ,比如录 哥大的从2.9到4.0都有 ,但是在实际求学或者说将来就业的时候差异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肯定有),比如CMU的CS这种顶级项目录取难度非常高,3.8也不见得能录,但是通过选择CS周边专业,低分选手也可能逆袭计算机神校(有3.2的录取过)。
搞好标化和实习,语言考试成绩
有些学校就是典型的标化考试控,比如 JHU和WUSTL 这俩招人蛮多的大中华友好院校(手头狗头),GRE分数高的就是发offer更加痛快一些。 丰富的实习经历 也可以让申请者看起来更优秀专业领域更扎实,进而弥补绩点劣势
做好面试环节,尤其是商科
面试出奇迹! 相对冷冰冰的分数和资料,这是招生官有机会直接对话学生的机会,所以如果能在面试中Ace it,低分高录就水到渠成了,道理很简单,招生官要的是优秀的学生,用分数筛选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但如果面试中觉得学生很不错,完全可能破格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