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育以其高含金量、高认可度闻名世界,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德国高等院校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包括工业大学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在内的综合大学 (Universität) ,其特点是将教学科研并重,科研以理论研究为主;
另一类是 应用科学大学 (FH或HS,TH) , 其特点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与产业界密切合作,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相应地, 其科研也多为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应用型科研 。
长期以来,我国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这种高校类型的认识并不十分充足,加上国内也没有相对应的高校类型,大家习惯将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译为“高等专科学校” ,认为其与我国高职大专同属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范畴,而非本科层次高等院校。
2002年中德双方在互相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中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毕业文凭的表述,也造成这一误解长期延续。
协定规定,“在德国高校获得高等专业学院毕业文凭、学士学位的学生,或者至少经过六个学期正规学习并通过阶段考试的德国大学或同等高校的在校生可以参加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这 间接地将应用科学大学的硕士 (Diplom) 学位等同于中国大学的学士学位 。
这种误解所导致的结果是,我国高职大专院校有迫切的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合作的愿望,但 碍于两种高校类型所颁发学位的层次不对等,我国大专学生因无法满足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入学要求而屡屡碰壁 。而我国本科院校认为只有德国的综合大学才是与自己对等的高校类型,与应用科学大学合作的意愿较弱。
同时,受此影响,广大的国内学生和家长也不愿选择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德国留学目标院校,担心这是自降层次读“德国大专”。
2007年,中德两国重新签订关于互相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时,对以上“误解”进行了“纠偏”,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文凭等同为中国大学的硕士学位 。2016年,德国学术交流中心 (DAAD) 在其中文官方网站上,也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中文翻译进行了修正,将其准确译为“应用科学大学”。
综合大学与应用科学大学的差异,在对其职责描述的细节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
综合大学承担的任务是通过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推动科学发展,专业设置偏学术型,并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科学大学则通过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和紧密结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为学生进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并承担应用型科研任务。
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席阿尔特 (Alt) 教授认为, 应用科学大学最基本的特征是教学与科研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
受益于博洛尼亚进程,应用科学大学正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高等教育职责,学生人数从2008年60万增加到2018年100万便是最好的证明,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学术化、双元制大学专业设置以及终身学习方面,应用科学大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科研方面, 很多积极进行科研与技术成果转化的应用科学大学已经成为所在区域的创新中心和重要的区位优势,对当地的创业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
在德国北威州应用科学大学校长联席会主席鲍曼 (Baumann) 教授看来, 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也是应用科学大学的重要优势 :
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外,在获得教职前,均须拥有在经济界或工业领域的工作经验,如在开发、管理等部门工作,且大部分担任过领导职务,对所教授的学科和课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而这也推动了大学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与此同时,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应用科学大学与综合大学一样,严格遵守教学与科研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
所以,不要再把应用技术大学与“大专”甚至“技校”画等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