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生的申请准备也是相对比较复杂,各院校专业的录取委员会和教授通常会在评估了申请人的各项背景与经历后,再择优录取。
硬件条件:好的本科院校背景更有优势
硬件条件一般包括在读/ 毕业院校、在校成绩(提交官方成绩单,一般是大一- 大三甚至大四上学期的所有成绩)、TOEFL/IELTS、GRE/GMAT/LSAT、先修课程(对于转专业的申请人尤其重要,比如跨专业申请会计、跨专业申请计算机等)、论文、专利和竞赛等,录取委员会通常会在硬件条件中考察申请人的学习能力、专业背景、语言基础、应试技巧等。
一些学校会在招生页面写出最低的硬件条件要求,有的是学校研究生院入学的统一要求,有的会细分到各个学院提出自己不同的要求。部分院校在官网页面不会提出明确的硬性要求,学生可以参照往年的申请和录取情况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申请。
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交流,中外院校各类合作活动的举办,国外的学校对中国的院校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所以一个好的本科院校背景会更有优势。
另外,学生在校期间应尽量保持高GPA,并且从大一到大四如果GPA 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会让校方觉得你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学生,而下降的话就会在印象上减分,一般递交至大四上学期的成绩后,大四下学期一定不能松懈。
中国的成绩系统和美国不同,成绩是否要换算成GPA、是否需要递送WES 认证,要看学校的具体规定。
在拿到一个比较理想的TOEFL/IELTS分数后,要及时递交给学校。一般是通过ETS 直接送分,学校各专业有对应的代码,由ETS 直接发送到学校系统。
为了保证在截止日期前顺利送分,一般要预留出一定的时间,1-2 月不等。有的院校允许学生先自行申报分数,不提交官方成绩,在确定offer 后进行核实。
目前越来越多的院校也接受学生以IELTS 成绩代替TOEFL 成绩进行申请。其他考试包括GRE/GMAT/MCAT/LSAT,学生需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申请要求准备并递交对应的成绩,参照官网给出的录取学生情况或留学导师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分数合理选择申请学校。
申请研究生的学生还要明确如是否接受跨专业申请、部分专业有没有先修课的要求等,确保申请顺利进行。
软性背景,脱颖而出重要因素
软性背景则根据不同专业的申请人有不同的倾向性,一般包括了科研经历、实习经历、活动经历等,对于申请艺术类专业如建筑学、电影、插画等专业的申请人来说,还需要提交作品集。
所有的软性背景一般是通过简历、个人陈述、申请短文以及推荐信来展示,如果说硬件条件能够让申请人Fit In(被列为可考虑录取的候选人),那么软性背景是申请人可以Stand ut(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硬件条件几乎都是直接的、平面的,但软性背景则是立体的、多元化的,不同的申请人,哪怕做的同一份科研或实习,在此经历中,他们的表现、收获肯定也是不一样的,从中体现出来申请人的团队协作能力、思考辨析能力、抗压能力、领导力、创新能力等也是完全不同的,如何规划好时间在顾及硬件条件的同时尽量多地增加各项经历,并且在申请材料中呈现,在美国名校申请时至关重要。
申请理工科的同学,一般要有一定的研究经历,泛泛而无结果的研究其实并不会起太大作用,高校看重的是学生是否在某一领域有足够的钻研精神以及是否付出了实际的努力,由浅入深的几段研究经历更能打动招生官。
而商科、管理学科的申请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来突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性和领袖气质,更符合学科的要求和学校的培养方向。如果有机会,同学们应多参加一些竞赛,含金量高的大赛奖项往往能对申请起到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个人简历和推荐信也很重要。
个人简历里要写清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工作实习经历,以及参加的各种活动,工作经历对于申请商科的同学来说会比较重要,鉴于很多商学院要求申请人有固定年限的工作经验,申请人是否有足够的阅历、是否有名企的实习经历是招生官考察的一个方面。
一些学校还会在招生说明里写出如果有空白期,需要进行解释说明,所以个人简历一定要好好斟酌。
推荐信一般会邀请自己的导师或工作单位的领导出具,不同学校和专业要求的数量和来源有区别,需要在申请前调查清楚。
若是由推荐人直接通过学校链接递交推荐信,推荐信不经过学生本人之手,即所谓的“盲推”,那申请人一定要和 老师沟通好,避免不好的推荐信影响申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