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整个美本申请圈,靠高GPA、SAT1500+、托福110+,以及活动多就可以稳拿Top 20/Top 30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感受到,中国学生,尤其是大陆学生的美本申请越来越“内卷”了!
那么,复盘整个申请,我们能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首先,一定要保持好在校成绩。
GPA管理越来越关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在高中学校名气的加持下,好的在校成绩起码不会让你跌得太远。
实际上,诸如加州大学这样的很多公立大U,录取主要指标就是GPA,只要你GPA不错,申请的专业不至于太难,录取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且,一定要特别关注自己在高中年级里的排名。 康奈尔录的80%都是年级Top10%的孩子,普林、宾大、斯坦福等录的绝大部分都是年级Top1%-5%的孩子。你的GPA结合school profile,会被招生官清晰和具体地参考,以确定你是否真如纸面上那么强。
其次,不要小看标化对录取结果的影响。
今年申请季,我们第一次切身感受到SAT1510分、1550分、1580分原来有那么大的区别。录取到范德堡、莱斯、JHU、芝大等学校的学生,普遍都是托福115+、SAT1550+,这是非常明显且意外的一个趋势。
以及, 硬件有硬伤,个人特色就很关键了 。如果你的某项天赋、技能很强,比如运动达到国家级运动级别,是非常大的“加分项”。
最后, 文书个人化越来越重要了。
无论你是遭遇过重大人生挫折,还是有一些生活小感悟,或是对一些问题有一些切身感受和体会,只要你真的 用脑子思考过,你的观点很真诚、个人化、不会偏激,且符合一个高中生实际 ,这样的文书素材一定是讨喜的。
而展示个人天赋、技艺、能力,浅浅的个人思考,或者矫揉造作故意夸大,甚至捏造一些独特身份、文化等你以为能脱颖而出类的素材,现在看来已经慢慢“上不了台面”了。
最重要的是,你的笔触一定要 真实、简洁,具有观察性、洞察性和反思性 ,而不是为了写故事而去编对话,为了显独特而去滥用文学技巧。切记!
与此同时,诡秘的美本申请环境下,我发现 美国大学的录取依然是有继承性、启示性的。
- JHU 还是喜欢做东西特专一且深度的孩子;
- UC 还是喜欢分高、活动丰富且深度的孩子;
- 卡梅 还是喜欢对目标清晰、专业理解深刻的孩子;
- 莱斯 依然那么注重独特,而不管你是不是全A;
- 而像 华大圣路易斯、范德堡、西北 等,还是那么既看分又看个性,而不是多么看你活动和专业的匹配那么简单的维度。
相应地, 藤校和大部分前1 0依然在寻找能改变世界的人。
因此,藤校和前10,包括 斯坦福、MIT、Caltech 等学校,远不止看你的学术实力,它们在寻找的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人,你如果能证明自己在高中就成功过,录取概率必然会很高。
比如,你除了竞赛都是金牌或者第一名外,最好还会8门语言,发表过SCI的核心期刊,或者你的某项活动引起的社会反响是巨大的、轰动的。你正在或将来最有可能改变世界,你才能获得Top10和藤校的青睐!
未来美本申请,尤其是陆高生申请只会更难,不会变得容易 。因此,我们最需要做的其实是抓住EDI的机会,不行就EDII,千万别轻易放弃这两次ED捆绑、录了就必须去的机会,否则RD会挂得很惨。
除此之外,从这两年的Offer来看,没有一个顶尖学校录取的学生11年级才开始准备, 大部分成功爬藤的学生,往往9年级就已经崭露头角,开始了活动的积累和学术能力的培养 。
而且,今年经历过南加大、卡梅、NYU录取的哀鸿遍野, 哪怕是目标Top 30左右的学生,也真的必须要早点开始准备,才能离梦想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