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是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日。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由此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60年来,无论各自的国内形势如何、国际地缘政治如何变化,中法民间交流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密切。有学者表示,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持续无理打压和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抹黑,法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有所下降,而这一问题只有通过两国民众间更多的往来才能解决。获得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的华人高淳芳曾在重重困难下举办巴黎中国电影节,她的一句话也许说明了推动两国民间交流的要义——“值得去做的事就要尽力去做……民间交流就需要我们这样的人克服困难去推动”。
“山海有灵”
龙和灯的神奇组合——这是一些法国媒体对正在举行的“山海有灵”法国豫园灯会的形容。从2023年12月15日到2024年2月25 日,灯会在巴黎风情园举行。在灯会开幕当天,大量法国民众涌入举办地。《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看到许多法国人向主办方工作人员询问不同灯饰的含义以及灯上所描绘神兽的来历,他们对中国神话十分好奇。有法国民众对记者表示,没想到中国上古神话能通过灯会的方式引起法国人如此浓厚的兴趣。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而豫园灯会的主题“山海有灵”取自《山海经》,借用了“山海友邻”的谐音,寓意中法两国即使相隔山海,始终友谊长存。上世纪50年代来法国定居的沈老先生,曾在华侨华人协会担任会长。他生前曾对《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表示,从一战中国劳工来法为协约国提供作战支持到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来法勤工俭学,两国间的交流不断加深。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中国先进青年前往欧洲勤工俭学,探寻民族救亡图强之路,而蒙达尔纪以及巴黎等城市,成了中法友谊的“见证者”。
中法1964年建交后,两国关系迅速发展,民间交流也不断加强。1979年中法建交15周年时,法国政府给位于巴黎的周恩来故居墙上嵌了一个青铜色纪念牌,牌上镶着周总理的半身浮雕像,这个雕像是法国著名雕塑家贝尔蒙多的作品。旅法中国作家沈大力曾对《环球时报》记者讲述贝尔蒙多创作这个浮雕的故事:当时这位雕塑家已年过八旬,他非常崇敬周总理,只根据中国大使馆提供的一张照片,就在紧张的一周时间里完成了这一形神兼备的雕像。
《文汇报》前驻法高级记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郑若麟1988年赴法留学。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当时法国民间对中国充满好奇,对中国来客非常友好热情,有多位法国朋友诚意满满地邀他住到家中,还不肯收租金。郑若麟认为,法国人对中国的这种好奇和友情源于中国革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是很多法国知识分子向往的地方,法国左翼深受中国革命思想的影响。法国著名作家、存在主义的首倡者萨特及其伴侣波伏娃都曾来华访问,毫不掩饰他们对中国的强烈好感。后来成为法国外长的洛朗·迪马、当选总统的密特朗等人也都来过中国,甚至写过赞扬中国革命的书籍。上世纪70年代,法国出版了轰动一时的《当中国觉醒时,世界将为之颤抖》一书,其作者阿兰·佩雷菲特代表了当时的法国“知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