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气温在未来十年内可能会跨过一个关键阀值, 如果各个国家不设法去降低对石油等化石燃料(fossil fuels)的依赖和使用,地球“过热”问题将会对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威胁。 使用化石燃料的“负外部性”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会产生明显的“负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 外部性(externality)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它指一方的活动对未参与活动的第三方所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而负外部性特指对第三方造成的损失。以化石燃料为例,其一般被用于工业生产,且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譬如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其中一部分的二氧化碳会被海洋吸收,这导致海水的PH值逐渐下降,即“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发生。珊瑚礁是这一过程的直接受害者,它在酸性的环境里很难生长,而它又维系着多达25%的海洋物种的生存。一旦海洋酸化的趋势持续下去,海洋物种的减少将对渔业 (fishing industry) 和旅游业 (tourism) 带来沉重的经济打击。除此之外,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会增加极端天气(extreme weather)发生的概率,例如山火(wildfire)和飓风(hurricane),这会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威胁,从而降低物种的多样性(biodiversity)。一部分温室气体还将会进入大气层,导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而这又会对居住在海岸线附近的居民造成威胁,他们需要去修建更多的防洪设施(flood defense),否则他们可能会失业自己的住所。 “碳定价”策略实施的三种方式
为了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施“碳定价(carbon pricing)”策略。简单来说,这种方式是通过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成本来鼓励污染者减少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至2023年,碳排放策略已经覆盖了23%的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这一数字在2010年仅仅只有5%。
(carbon-pricing initiatives: world bank)
现在的“碳定价”策略主要以三种方式在展开。 第一种方式是创建一个排放权交易市场 ,即我们在a-level 经济中会学到的”tradable pollution permit” , 这主要针对此前从未实施过相关管控的国家. 它的运作机理大致如下:政府首先设定一个碳排放的上限(cap),比如每年100吨CO2。然后政府向相关企业发放排放许可证,上面规定了企业在设定的时间内可以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这就意味着市场的参与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决定如何去使用许可证。例如一些企业可以通过减排措施使碳排放量低于许可证上的配额,接着通过出售这些剩余的额度来获利。而另外的一些企业可以通过向其他的市场参与者购买许可证来增加自己的排放额度。这样一来,许可证的买方就为自己的排污行为承担了成本,而许可证的卖方也因减排获得了奖励。下表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区域的许可证价格,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欧盟,英国和新西兰。
(source: world bank)
对于已经建立了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家来说,他们主要采取了第二种做法,即增加更多的辅助政策。 以中国为例,中国已经在多年前就建立了许可证交易市场。而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在近年来又推出了“碳信用(carbon credit)”市场。简单来说,当企业通过一些措施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将会获得由监管机构签发的“碳信用”(一单位的碳信用相当于消除或避免了一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时排放超标的买方可以通过向相关企业购买碳信用来抵消其过度排放的部分。
而第三种方式出现在欧盟市场。 欧盟在今年通过了“碳关税”法案(简称“CBAM”)。适用于法案的商品一旦被进口至欧盟,进口商需要根据商品隐含的碳排放量购买CBAM证书。例如上表反映出欧盟的“碳价”大约是90欧元一吨,如果进口商品中包含一顿的碳排放量,进口商就需要以90欧元的价格购买一张证书,这也就意味着进口成本会相应增加90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