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部分地区的生活方式和国内很不同。人们生活节奏比较慢,早上商店到了10点多才开门,晚上5点就关了,周末开得更晚关得更早。到6点除了路上奔驰的小车外,就看不到什么行人了。夜晚更是得出奇。但是市中心的Pub确实热闹非凡。这里一些小的便利店,关门都很早。大型超市离学校又比较远,我们一周去一次,把一个礼拜的食物全采购齐全。回国后才能深切感受到国内物质生活极为丰富。
平日里上完课后就去图书馆,要么就回家,没有什么逛的,生活很简单,所以喜欢在厨房里做些好吃的,厨艺也大有长进。中国学生间经常聚餐,饭后就神侃。大家都来自祖国各个地方,天南地北,大家似乎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学校里有很多帮助学生的机构。对我帮助非常大的是Charity Centre。这个是教会组织,负责人是一对老夫妇,Cliff和Sherry,他们都是基督徒,待人极为真诚,并且热情地帮助每一位外国学生。中心里很温馨,环境干净舒适,微波炉、咖啡都免费给学生提供。休息的时候我们经常来这里坐坐,和Cliff聊天。开学的时候,他们召开了一个国际学生欢迎会,我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活动,期间认识了Gayle,一个很好的美国女人,40多岁了,哲学系的博士。中心每年都会安排一到两个外国学生到定点的英国家庭。我非常幸运申请上了,他们是住在半山的一个中产家庭,对我非常热情,经常接我到他们家吃晚饭,很正式的那种。到了万圣节、圣诞节,他们也会邀请我们去他们家感受西方节日的气氛。男主人Robert是个中国迷,他们喜欢中国,并且在中国旅行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中国历史也有很深的了解。我也送了他中国纪念品。我也定期到Cliff那里学习圣经。虽然我不信仰基督教,但是这确是一个学习英语的很好途径。Cliff会给我们讲很多故事,讨论一些人生的看法。
英国虽小,但是人口少,显得地大。我们学生的住宿条件都非常好,每人都有独立的房间,还有为夫妇设计的大房,只是客厅、厨房、厕所和洗浴间共用。我住过的两个宿舍一个是别墅,一个是百年的旅馆改建。2层楼的别墅只住5个学生,大客厅,大花园。老旅馆很古朴,里面一直流传着鬼怪的传说,但据说都是好鬼,还有白衣骑士呢,一段时间弄得我们怪紧张的,我对面的台湾夫妇给了我一张盘若波罗蜜多心经,要贴在墙上,说是可以避邪的。
打开有些中国留学生的部落格,他们的生活真精彩!各种精彩的聚会联谊、排得满满的购物活动、忙碌充实的旅行日程……可是我需要提醒所有看客,你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片面的留学影像——留学不是出国渡假,有更多的留学生在出国前都有一个“刷盘子”计划。他们或者是想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或者是想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又或者是想更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我认为,每个打工的留学生都需要想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想从打工中得到什么?
打工,即使是兼职,也会占用你的时间,你是否能够平衡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如果你的课程压力很大,需要很多课余时间去完成学习进度,那么打工就不是一个好选择。毕竟,父母大笔金钱投资你来留学,可不是为了让你专门来刷盘子的。至于那些聚会,我只能说,你可以入乡随俗,但不要认为多多益善。
留学生的主要娱乐是什么呢?旅游!新鲜感十足的时候,迫不及待的看看这个国家。这也是各大学语言中心的重头产品。紧张学语言的同时,丰富的旅游项目是必备项目。
一众青年学生(多数以亚洲人为主),叽叽喳喳的,张罗玩乐,好不快乐。那个时候,英国在我们眼里,依然是新鲜的,是美的,它的绿野、乡村、古迹、城 堡、海滩,无不独特而迷人,不,不华丽,但足够有让你推开门去探个究竟的欲望。我们的留学生活,就在与功课苦苦奋战中,掺杂着旅游远足的乐趣,让你在厚重的压力下,有不少期盼和惊喜。
季节和天气。英国的天气永远让人捉摸不透,阴晴不定就算了,下雨还带刮风的,终于明白为什么superry卖得那么好,现在也再也找不出雨伞存在的意义。我曾经试过,看着天晴起床,然后出门去附近超市买早餐,路上下雪,进了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放晴,回来下雨,进屋吃早餐的时候放晴,然后去学校的路上下暴雪,然后到了自习室的时候外面放晴。然后就是风,刮狂风的日子里,出门完全不用整理形象,因为无论怎么整理,都没有用。再说夏天,英国的夏天真的少的可怜,这里根本卖不出去空调。去年伦敦有一天30度直接就被标榜为热浪来袭,上个月小黄人上映,去看的那天因为太热了,整个电影院机器崩溃掉了。英国人不习惯夏天的存在。
于是乎留学圈里经常吐槽天气,经常热一点点就高兴的要死简直一点都不奇怪。
名牌和代购。总是被问能不能带东西,总是被问!而且在国内绝对不会买的一些奢侈品牌,只要打折了,尽管还是贵到飞起,但是还是忍不住会入手,我在英国买了好多我从来没有买过那么贵的东西。尽管每次买都觉得自己脑子被烧掉了,但是最后还是忍不住会入手,因为打起折来真的太低了。至于其他同学,正常一点点的,估计就算是蜈蚣手也已经被剁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