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伊始,新的申请季正式开启。相信去年美本竞争激烈的申请状况和愈发惨烈的录取结果,让很多家长和孩子对未来几年的申请趋势和预期有了一个新的评估。
留学机构的公号总是给人一种每个孩子都能进入“哈耶普斯麻”的希望,但能申请到“哈耶普斯麻”的孩子觉对是凤毛麟角。顶尖学霸的录取案例听听就算了,没必要让自己的孩子逐一匹配。大部分留学家庭的孩子都是普娃,很多孩子甚至连维持GPA都很困难,再花团锦簇、看似优异的申请规划都离孩子很遥远。周围的同学强手如林,没有超群的智力,也没突出的天赋和特长,普娃只能在班级排名底部慢慢向上爬,就连托福、ACT/SAT考试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很多孩子考3-4次都是常态。建议大家多听听“普娃”的故事。
机构最擅长宣传/夸大自己申请TOP30名校的实力,此外就是制造焦虑。大部分机构所谓的“名校规划”只会让家长更加迷茫,从GPA、标化到做义工/志愿者/公益活动的风潮盛行,再到科研热,乃至科研+人文跨学科热……,事实上,无数家长正慢慢成长为一名优质的韭菜,被不同机构反复收割,累娃,也累自己。
机构分享名校录取的讲座,总是吸引家长试图探索让孩子进入美国TOP30学校/藤校的标准。
我们特别擅长把美国大学招生官宽而泛的录取要求指标化、数据化、标准化:首先是标化、AP,不惜花费巨额培训费用,让孩子的托福和SAT、AP“出分”;听说名校看重体育,带孩子练国内学生最容易出成绩、名校最看重的体育运动;美国名校喜欢社会责任感、有领导力的孩子,就一窝蜂的去做公益(目前暑期最火热的山区支教、义工等,大家应该在机构的朋友圈可以看得到),做体现美国社会“政治正确”的活动;名校喜欢有好奇心、热爱探索和专研的孩子,就直接送孩子进重点实验室搞科研,即使孩子资质和条件达不到,花钱也要送进去……
最近有一位6岁孩子的妈妈直接问我,孩子想要爬藤如何准备?甚至愿意付费向我咨询,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索性写一篇文章和大家一起交流。
Jam爸爸认为,其实美国名校录取所谓的标准无外乎以下几点:
1.学术发展潜能。这包括GPA、标化考试、AP成绩、学术竞赛奖项以及在学术研究中所取得的持续成就。GPA在美国名校录取中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托福和SAT,因为它是一个持续的四年的学术动态表现,GPA成绩最能反映出一个学生长期的学习能力和规律性。
美国大学会关注学生在高中整个阶段上的成绩表现,既能保持良好的成绩记录,又能有精力驾驭好课外活动和其它方面的兴趣爱好,说明学生能很好的平衡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招生官在审核学生申请材料的时候,可能会接受一个不完美的标化,但绝对不会容忍一个不完美的GPA。学习才是学生首要的任务,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做活动耽误GPA成绩,这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再优秀的课外活动也无法弥补学术的不足。
9年级开始,课程难度不是很大,很多孩子都会拿到一个优异的GPA,但是随着高年级课程难度的增加,是否能在繁重的学习压力和选择高难度课程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优异的成绩,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GPA成绩的含金量也是最高的。
从目前申请的结果看来,提交标化成绩依然是大部分学生采取的“保险方式”,标化考试依然是一个有力佐证学习能力的证明。而且标化考试未来几年的地位,随着疫情的结束将得到提升。SAT/ACT方面,Top 30院校录取学生的SAT成绩平均分为1500分,ACT成绩平均分为34.2分;Top 50院校录取学生的SAT成绩平均分为1457分,ACT成绩平均分为31.25分。
如果没有理想的SAT或者ACT成绩,可以考虑参加6-8门AP考试来支撑。选择哪些 AP 课程取决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一般情况下,美国大学希望看到学生选修了英语、社会科学、数学和科学等核心 AP 课程。
竞赛是拉开其他竞争者的利器,但只是加分项不是必选项。大部分申请美本的孩子都想冲刺TOP20、TOP30美国大学,而TOP30名校实际真正录取的中国学生人数共计不足2000人,录取的基本上都是学习能力超强的孩子,高GPA和标化基本上是标配。GPA和标化只是衡量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而竞赛是体现的是应用知识的能力,但只有在竞赛中取得了有说服力的比赛名次,进入前列,才会对美本录取产生真正的作用。竞赛奖项的含金量可能会高于GPA、高标化所带来的含金量,但不是绝对,美国大学录取是综合考查,如果孩子能够获得一定的奖项并且在申请文书中展示出来,就会显得更加真实且有意义。
2.非学术成就方面,比如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方面的天赋,从小就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学生在坚持这些兴趣爱好的同时,得到了哪些成长?这些是学校非常关注的因素。大家可以尝试从小培养孩子一两种爱好或特长,长期坚持,不一定要像机构鼓吹的多么高大上,但一定是一个明确的方向。这种长期坚持的爱好不仅仅在美本申请时派上用场,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3.个人品质。孩子的性格怎么样?身上具备哪些气质和魅力?例如成熟度,做事情的投入度、专注度、热情以及抗挫能力、坚持能力、创新能力、好奇心、领导力。如果孩子已经拥有比较好的GPA、标化以及竞赛成绩,又在课外活动中展示出比较有潜质的能力,例如社会责任感,利他之心和领导力。这些故事通过文书展示出来,在申请中能够得到名校招生官的关注度会大很多。
美国大学招生官认为一个优秀的学生所拥有的能力应该是持续发展的,比如领导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能在合适的环境下得到磨练。虽然说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必须要有能力在当前的环境下做出一些真正能激发自己内在动机和热情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名校非常重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都做过什么!
大家似乎一直在追寻所谓名校录取的标准。但从以上三点就能知道,美国名校录取并没有标准,因为他们希望学生具备多样性,展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沿着一条规定好的路线走(一个模式刻出来的)。如果说非要用“标准”来形容,那么美国名校招生的标准既不是唯“学术论”,也不是唯“领导力论”,而是在于“有能力”,至于这种才华的表现形式,并没有固定的要求。
在美本这场“持久战”里,基本上需要3-4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高质量的完成这个过程每一阶段的目标及任务,达成学术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双重提升,是孩子进入理想院校的唯一“捷径”。TOP30名校录取虽然的确会有运气成分,但从大概率来说,一个孩子的实力,包括他做事的态度,是可以通过努力积累的,不会因为这些阶段性的成果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