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诈骗手段之警惕篇
首页 > 顾问主页 > 严防诈骗手段之警惕篇

严防诈骗手段之警惕篇

2023-09-27...

阅读:11 收藏:0 评论:0 点赞:0

3秒免费留学费用评估

提前算一算,出国留学要花多少钱?

获取验证码

开始计算

严防诈骗手段之警惕篇

01

** 预防电信诈骗“以案说法”系列提醒之(一 **)

警惕换汇骗局

案例:

2023年4月,小Y持工作准证来新加坡工作,刚安顿下来的他发现出国时所带的新币不够用,便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搜索到有人可以帮助换汇。在聊天过程中对方承诺换汇“安全”、“专业”、“汇率高”,取得了小Y的信任,告知小Y转人民币给他后,他会立刻安排朋友C与小Y见面交付新币。但当小Y成功转钱之后发现对方已经把自己拉黑,再也无法取得联系。这时小Y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换汇骗局。

作案手法分析:

一、骗子往往会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关于新加坡生活、二手买卖、介绍工作等“朋友”群以及高校圈等渠道发布换汇信息;

二、在群里通过“打广告”、私信聊天的方式主动寻找有换汇需求的人;

三、在与当事人聊天时编造“个人高价换汇,即时到账”等谎言甚至给当事人提供伪造的“换汇许可证”骗取当事人信任;骗子有时也会先与当事人“做朋友”,而后以“帮忙”、“介绍靠谱换汇中介”为由引诱当事人上勾;

四、在收到转账后直接拉黑当事人或安排当事人与其他有换汇需求的人互相换汇从而导致其中一人被骗或双双被骗。

使馆提醒:

异国生活换汇的需求确实存在,但这也让骗子们有机可乘。 如有换汇需求请务必通过银行等正规、合法的渠道, 不要轻信任何其他个人或不良机构的宣传。与其所谓的“高效便捷、高汇率”相比,血汗钱的安全显得更为重要。

02

** 预防电信诈骗“以案说法”系列提醒之(二 **)

警惕“假公安”骗局

案例:


2023年3月,在新加坡某大学读大一的小丽接到自称“新加坡移民局(ICA)”打来的电话,告知其有一个从中国某市寄出的包裹内有涉嫌“违禁物品”被海关扣押,要求她到移民局接受调查。

小丽感到很震惊,急忙解释她最近根本没有从该市邮寄任何物品。随后,自称“新加坡移民局”工作人员L致电小丽称可以帮忙将电话直接转接到某市“公安局”,以便更好说明案情。之后,第三通电话打过来,电话那边的人自称是某市“公安局”Z警官,严肃地跟小丽说:“小丽啊,我们查了一下邮寄包裹的事确实与你无关,但我们查到你涉嫌一起重大的国际洗钱诈骗案,涉案金额超过10亿元。”

小丽头脑一片空白,震惊、恐惧、无助的感觉已将她吞没。

Z警官随后告知小丽因案情重大决定立即逮捕,并通过whatsapp给小丽发来了某市“公安局”“逮捕令”,并要求小丽签署“保密协议”配合调查,调查期间必须报告每日行踪并且不能告诉任何其他人。随后,Z警官又说,考虑到小丽是初犯,如能及时足额缴纳“10万保释金”,将“不逮捕”、“不追责”。小丽出于害怕便以“补缴学费”为由向父母要钱后将资金打入对方指定账户。

几天后小丽在与同学聊天时无意间提及此事,经同学提醒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但为时已晚,钱款已经被骗子快速转移。

作案手法分析

一、 非法获取个人信息 。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当事人的个人身份等信息,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当事人;

二、 制造恐惧,连环设套 。骗子编造当事人涉嫌“银行卡洗钱”、“跨国诈骗”、“散播谣言”、“邮寄非法包裹”等“指控”,并发送“官方核查网站”、“逮捕令”、“通缉令”等文书,对当事人进行威逼、恐吓,给受害人“洗脑”;

三、 假意协助,收割“韭菜” 。骗子以帮助“洗脱罪名”、“将功补过”为由,要求当事人缴纳“保释金”并将个人名下账户所有钱款转至所谓的“安全账户”从而达到诈骗的目的。

使馆提醒

中国公检法机关绝对不会通过电话、微信等其他形式办案,绝对不会通过境外社交平台进行视频审讯,也绝对不会提供“安全账户”让当事人远程转账汇款。 诈骗手法千变万化,为保证自身远离电信诈骗,请要牢记“三不一多”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漏,转账汇款多核实。

03

** 预防电信诈骗“以案说法”系列提醒之(三 **)

警惕“杀猪盘”陷阱

案例:

2023年5月,在新加坡工作的李女士通过某网络平台发布房屋出租广告,不久后一位王先生与她联系租房,称自己从事外汇生意,在新加坡长期工作生活。随着交流深入,王先生表示自己单身,对李女士有好感,希望与李女士进一步交往。王先生常常对李女士嘘寒问暖,时不时送鲜花、饰品等小惊喜。在甜蜜攻势下,李女士逐渐卸下防备,与王先生保持密切联系。

几个星期后,王先生表示自己最近获得了内幕消息,可通过后台操作赚取汇率差价,他想教会李女士操作步骤,以挣得可观收入。王先生发来一个交易网站,并将本人账号、密码发给李女士,耐心教导李女士操作,李女士成功获取高额收益并提现。随后李女士在该网站自行开通账户并充值20余万新元,但当她准备提现时,发现网站无法登录,王先生也失联了。

作案手法分析:

一、虚构“人设”,愿者上钩。骗子往往给自己贴上“富二代”“高净值人群”“高颜值”等标签,通过婚恋交友APP等网络社交平台“广撒网”寻找“目标”;

二、放长线钓大鱼,埋设“温柔陷阱”。骗子通过“无微不至”的“关心”,用言语“打动”受害者,通过远程赠送礼物等方式博得受害者“欢心”,骗取信任;

三、推荐投资平台,引诱“充值”。骗子会推荐指定理财平台、博彩网站、虚拟货币APP等,声称自己有“专业团队”,掌握“内幕消息”“平台有系统漏洞”等,只要投资充值就能“一本万利”;

四、图穷匕见,立即“拉黑”。当受害者投资充值后,发现平台无法提现或出现亏本,再去找对方讨要说法的时候,发现自己已被“拉黑”。

使馆提醒:


异国生活换汇的需求确实存在,但这也让骗子们有机可乘。 如有换汇需求请务必通过银行等正规、合法的渠道,不要轻信任何其他个人或不良机构的宣传。 与其所谓的“高效便捷、高汇率”相比,血汗钱的安全显得更为重要。

04

** 预防电信诈骗“以案说法”系列提醒之(四 **)

警惕“假冒使领馆官员”骗局

案例

在新加坡务工的小安接到自称是“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其护照换发申请需要补充上传材料,并通过whatsapp发来了一个网页链接。因为小安最近刚递交护照换发申请,就毫不犹豫点击了链接,按照“工作人员”“指导”上传了包括身份证和银行卡照片等材料。

次日,该“工作人员”再次致电小安称,因收费系统故障,缴费需要进一步核实银行账户信息,要求小安告知刚刚系统发送的手机验证码。小安意识到一次性手机验证码不能透露给别人,便坚持要到使馆当面“付款”。“工作人员”只得悻悻挂掉电话。

作案方式:

一、骗子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当事人信息,然后冒充“使领馆官员”给当事人打电话,骗子甚至会用技术手段将电话号码伪装成“使领馆”号码;

二、以当事人办理证件为由,向当事人发送钓鱼网站或APP来获取关键个人信息;

三、以“官员身份”要求当事人给指定账户转账或通过套取手机短信验证码进行诈骗。

使馆提醒:

使馆绝不会通过电话或社交平台向任何人索要个人银行卡或账户信息。 公民个人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保护好个人信息。

请同学们一定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严防各类电信诈骗!

如果此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对此文章以及任何留学相关问题有什么疑问可以点击下侧咨询栏询问专业的留学顾问,愿金吉列留学成为您首选咨询服务机构。
分享到
去主页浏览TA的更多精彩内容 >>
上一篇文章: 重要提醒丨请即将赴各国留学生警惕电信诈骗
下一篇文章: 深度解析|美国大学排位规则全面调整!
相关推荐
免费领取留学手册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保护协议》
申请领取
温馨提示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保护协议》
确定
温馨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