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远在国外留学的各位小伙伴也不能幸免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如何提高防范意识 让骗子远离我们吧
2007年,中国留学生王某被骗6000英镑,她以为自己中了50万英镑的彩票。当她发现自己被骗时,受到沉重的打击,在其诺丁汉的住所自杀。这可能是英国最早被证实因诈骗导致死亡的案例之一。
这起诈骗案或许并不是针对学生的,但从那以后,越来越多针对特定族群(如留学生)的诈骗案开始变得司空见惯。
2019年8月初,一名诺丁汉大学的中国学生在伦敦希思罗机场丢失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电脑中存有她的身份信息和银行信息。一周后,这名学生接到自称是中国大使馆的电话。她被告知,大使馆收到中国警方的信息,称她与中国的一起洗钱案有关。打电话的人鼓励她配合调查,并向她提供了一个案件编号,然后把电话转到了一个据称是中国警察局的地方。这些骗子扮演的警察,向这名学生详细描述了案件,还提供了一个网址,打开后能看到学生的身份证号码、身份证照片等细节。这名学生被告知,她需要通过QQ发表一个视频声明,否则就要返回中国,还将面临监禁。她是在与一名假警察视频聊天后转账的。
“我担心如果不快速处理,我的生活会毁了。”
“我太害怕了,一直哭,他们一开始就告诉我,绝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父母,否则他们会被牵连进去。”
因为担心被驱逐出境,这名学生给骗子转账3万英镑作为“保释金”。
直到和大学的老师交谈后,她才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这名学生的父母向中国警方报案,学生本人也向英国警方报案,但追讨这笔钱恐怕已为时已晚。
如果这是一个有计划有预谋的案件,那意味着留学生很有可能在刚抵达英国就成为了诈骗案的目标。受害者刚到英国,他正面临周围的很多变化,是最忙碌和混乱的时刻,他可能会把丢失笔记本归咎于运气不好,但他不可能预知一段时间后,他会接到一个奇怪而可怕的电话,而这通电话会让他损失一大笔钱。
2020年,一名在英国留学的浙江台州女生,在短短一个月内,遭遇两次诈骗。
3月中旬,她在英国收到自称是英国签证中心的邮件,称其非法打工,该学生因此被骗280万。
后因疫情她选择回国,在西安隔离期间又被骗走200多万。
短短一个月,被骗500万!金额巨大让人心惊。
《台州晚报》对这个案件进行了报道(下图)。
今年五月,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布重要通知《再次提醒中国留学生防范各类诈骗》。
通知列举了今年以来中国留学生遇到的常见诈骗案件类型:涉及虚拟绑架网络电信诈骗、私下换汇上当、网络交易和租赁房屋被骗等,留学生是主要受害群体。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机关、驻外使领馆、电信公司、快递公司、英国医院工作人员等,依托社交媒体、虚拟货币等进行诈骗,手法翻新升级,值得警惕。
相关手法及案例如下:
虚拟绑架
近期多名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刚来英国新生)遭受虚拟绑架网络电信诈骗,诈骗分子作案手法雷同。当事人接到诈骗分子来电,称其卷入刑事犯罪,将被引渡回国判刑,若不想需配合调查。诈骗分子利用仿造证件、话术、取保候审告知书等文件获得当事人信任,对当事人实施精神控制,要求当事人向诈骗分子指定的“安全账户”中转入大额保证金即免于被引渡判刑,事后将返还资金。
诈骗分子诱导当事人以“学校要求提供保证金”、“提前缴纳学费”、“去美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为借口,向家人骗取资金。当事人将资金转给诈骗分子后,其仍不满足,指使当事人搬离宿舍,去酒店开房,断绝同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联系,配合拍摄被“绑架”视频及照片。诈骗分子通过控制当事人微信,将被“绑架”信息发给家属,索要更多资金。家属看到“虚拟绑架”视频、照片后往往惊慌失措,误认为孩子遭受绑架,提供赎金,致使当事人人身财产遭到损失。
私下换汇
案例一:某中国留学生李某通过社交媒体认识诈骗分子,后者称可以帮助李某以合适的汇率兑换英镑,李某向诈骗分子转账人民币后,诈骗分子未向其账户转账英镑,致使财产损失。
案例二:某中国公民在二手物品交易微信群中联系私下换汇。诈骗分子为骗取当事人信任,提出可以某餐馆为中介进行交易。当事人首先将人民币转账至诈骗分子账号,后从餐馆提取现金。在当事人准备结束交易离开时,被餐馆告知未收到诈骗分子转账,并被强行索回现金,导致财产损失。
网络交易
比特币诈骗行为多以假冒投资机构或者钓鱼网站的形式,诱使用户转账获取非法利益。某中国公民在社交媒体上联系购买比特币,向诈骗分子转账后,诈骗分子未向其提供比特币,致使财产损失。
冒充房东
某中国留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诈骗分子发布的低价出租房屋信息,联系诈骗分子实地看房后,在诈骗分子花言巧语下同其签约付款,但在入住时发现房主另有其人,诈骗分子并无出租房屋资格,造成租金被骗。
初到国外,大家应当提高警惕。谨防被骗,遇到任何问题第一时间与学校进行联系。如遇到疑似诈骗事件的发生,应及时报警获取帮助,必要时可与我国驻英国使领馆联系寻求帮助。
最后,希望各位同学都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