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是成绩常年游走于初三年级末尾的学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落后的学生” 。三年前家长带着孩子来找到金吉列,谋求于为孩子的未来做出家长能力范围内最后的努力。
经过了共四次的会面后,某同学一家定好了到国外高中学习的目标,也缩小了范围:新西兰或者加拿大。也是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了解,发现某同学的父母并不是要求非常严格的家长,学以致用,是他们对某同学最切实的期望,没有对顶尖名校的迫切的追求,更多的是对孩子成长的担忧。对未来的选择倒也足够尊重某同学的意见。
四个月后,某同学坐上了前往新西兰奥克兰的航班开始高中生涯 ……
如今,三年过去了,某同学如愿进入了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其实通过这三年的接触,我欣喜的并不是某同学能考入理想的大学,而是当我惊喜的发现某同学和三年前踏入金吉列的那个孩子的不同,但其实又相同。
我所认识的某同学是今天大学的学生会主席,校艺术社团骨干,篮球队队长,一个世界排名前80大学的学生。出国读书能有这么大的改变吗?答案是当然不能,某同学成为的本来就是他自己。
我们从来都不会片面的赞扬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的教育体制,只是想以这样的一个真实案例带给今天的家长一个思考,为什么X同学能够获得最起码自己及父母定义里的成功?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通过出国读高中这样一个选择获得成功吗?我们在替孩子做出未来学习计划时应该做怎样的考量?
为什么某同学能够获得成功?
作为理工科高材生的某同学父母一直耿耿于怀的一点,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虽然达不到天才的程度,可最起码也表现出了在理科方面的天赋,为什么某同学在这方面一点都没有遗传到我们,哪怕有个一半都好啊。
家长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父母的加权平均数啊! 某同学当然没有遗传到父母在理工科上的基因,可不代表孩子没有学习的基因啊。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在体制内的学习不佳,就判断孩子没有学习的能力。
某同学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偏科,在体制内以总成绩来评价,可能就会被判定为学习成绩不佳,哪怕父母给的压力再大,自己再三鞭策,也许会有一定的进步,但离传统意义上的进步永远会有差距。某同学虽然目前成绩不佳,但对于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有浓厚的兴趣,这也促成了某同学能够真正的适应个性化教育。何为个性化教育,我们认为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个性化选择自己想要就读的课目。社会以及学校永远都会有一个评判的标准在某一个固定的课目或者限定范围内,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我们处于何种环境都无法依靠自己的理想去修改评判标准,而可以选择的是找到适合自己能力优势的课目或者限定范围。当某同学的科技,艺术,体育等兴趣特长成为了他可以选择的课目及学习目标的时候,成功往往也就可以期望了。在我们的思考里, 某同学并不是被国外教育所改变,而只是找到路径成为了真正的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