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接触了一个案例,一个上高中的妹妹说,姐姐被父母送到国外念大学,但是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再供一个孩子,所以她的留学梦就破灭了,有点嫉妒姐姐,觉得父母不公平,但又没有办法。 这种城市二胎家庭的一碗水端不平,读起来略有点20年前农村家庭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哥哥姐姐只能撕了录取通知书去打螺丝的辛酸滋味了。 之前总结了一个观点: 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投资,而现在大部分家长,把它当成了一种消费。 尤其是现在二胎三胎越来越多,家长应该量力而行,评估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不要冲动消费。 那之后,就 经常有读者给我留言,问他家的情况,适不适合送孩子出国读书 。
其实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年收入10万以下的,只要孩子聪明又肯埋头吃几年苦,大概率可以一代内提升一个家庭的阶级,我见过很多逆风翻盘的案例。 第二种,刨除学费生活费保险费应急金之后,手里还能拿出100万存款(不是房产)的家庭,留学不会拉低家庭的生活质量,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不同的文化,看看世界的多样。 这样的家庭有多少呢?有人根据《2017-2018年全球百万富翁人数变化表》《2018年中国家庭财富健康报告》估算了下,大概在210万户左右,到今年也不超过300万户。 又有人要问,有钱人把小孩送出去留学不就是为了润吗? 不不不,别想太多,给你看一个数据先。
以美国为例,留学生经过OPT,抽签拿到工签,再花N年排队申绿卡,最终大浪淘沙定居的只剩1.76%。英国比例更低,澳洲听说现在门槛也越来越高了。 所以大部分留学生涯就是一段人生体验,家里有产业要继承的孩子一毕业回得比谁都快,最终大多数还是会学成归来,并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样,留学就是动机不纯。 那么我为什么依然说,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留学还是值得让孩子体验一下的呢? 第一,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新圈层 在国内的时候,很多牛校中学是富裕家庭和成绩优秀缺一不可,但是最终,牛校的孩子,都会汇聚在海外的高校里。我记得之前看一个外教在北京四中门口,随机测试孩子们的英语水平如何。 孩子们落落大方,他们不仅会英语,还能当场用德语唱男高音,让我印象深刻的,更是他们的去向。
就那么随机抓的高三学生,几乎都已经被国外的大学录取,不乏名校。 孩子在新的环境里,可能会遇到良师益友,人脉资源,甚至门当户对的人生伴侣,怎么不值得呢。 第二,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孩子们会看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人是可以不用一份工作干到老的,人是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 我有次带女儿去看儿医,拿了一份他们诊所的医生小册子,上面介绍了每个医生的经历。 结果越看越超出我的认知,这是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职业路径? 其中两个女医生,一个之前在美国空军负责开战斗机的,另一个是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硕士毕业的,做了几年策展人。 我还认识麻州某大学的一位系主任,白发苍苍了,白天搞管理搞学术,晚上却摇身一变,常年去酒吧当驻唱歌手。 还有这位我的同龄人乔纳森·金,一辈子把别人的三辈子都体验了,高中毕业入伍当了特种兵,海豹突击队员。 然后又决定从医,读完了哈佛大学的医学学位,在麻省总院当了急诊科医生。 这还不够刺激,在哈佛读书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位既是宇航员,又是医生的史考特E·帕拉辛斯基,受他职业的启发,乔纳森·金又放弃当医生,最终受训三年,变成了一名NASA的宇航员。
金融大佬高盛的CEO所罗门的另一个身份是夜场DJ D-Sol,白天在华尔街叱咤风云,晚上出入纽约和迈阿密的各大夜店,霸道总裁在巴哈马海边为路人打碟助兴,这画面美不美?
你任何时候只要想做自己的喜欢的事,就去干好了,没有人会judge你,告诉你应该在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孩子会受到身边人的启发,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人,能把一辈子的长度竟然活出不同的维度来。(保命括号,国内也有这样的斜杠青年) 第三,让孩子体验世界的多元和丰富 我现在很怕看微博,因为一上微博就血压高,小朋友们戾气咋这么重呢?只要对方和自己观点不同,那就是虽远必诛。 有没有可能其实不一定非要这样,人间还有第三个选项——不一样就不一样呗? 出国留学的好处就是能尽可能地接触各种人,日子一久,孩子就对和自己成长环境不一样的人脱敏了。 终于学会见怪不怪, 过好自己的人生,尊重他人的命运。 第四,学会对世界释放善意 刚来的时候,我又体会到了我小时候在大院里生活的快乐,散步的时候,人们擦肩而过的时候会点头微笑,搬到新家,左邻右舍会主动送来甜点蛋糕,在外面遇到了麻烦,路人都会热心地跑来主动帮忙,好像也并没有冷漠? 如果你是个弱势群体,那么感受到的善意会更多,残疾人的轮椅,可以随时通过升降装置和司机的协助,坐上公交车,满车人不会盯着你看,也没有人嫌你耽误了时间。 不幸脑瘫的小朋友,普通学校会特地配上生活老师,全天陪伴上课。 在松弛包容的环境下,孩子开始也学会了放下戒备,不用担心自己是个异类。 第五,学术上的精进 国内也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但仍然能听到不少硕博吐槽,把导师称为老板,学生帮老板做项目,甚至干私活,自己写论文挂导师名字等等。 对于出国的目的不是体验游学,而是真的想做学术的孩子,客观的说,国外高校的学术氛围会更好,尤其是读博阶段,选个tenure中还没躺平的导师,更能体会到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传承关系。 如果家里有学霸孩子,给他创造一个体验不同学习环境的机会,国内的扎实基础,加海外的研究经历,会对他们以后走学术路,很有帮助。 第六,真正学会独立 这个独立,不仅仅是生活能力上的独立,更是精神上的独立。 从此父母远隔万里,没有人督促,自己掌握了自己的未来,曾经被父母代劳下的潜能,就被逼出来了,做的每一个决定都要对自己负责。 国外的生活孤独,又没有长辈的约束和看管,更要学会慎独,在欲望和现实中,反复磨练一个人的心性。 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出国生活两年后,回来整个人都成熟了很多。 关于要不要留学,以上总结的这六点,都没有明确的回报率,而是偏向 “ 务虚 ”和“人生体验”, 值不值花掉大几十万,就要看各位父母自己的判断了,就写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