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最怕的可能就是在考试中“发挥失常”,无论平时成绩、表现再怎么优秀,一旦在最终的大考中失利,仿佛就被判了死刑。但在英国的教育体系下,注重的并不只是单次的考试成绩,即便你在某次考试中表现不佳,你仍有力挽狂澜的机会。这种向学校发起“谈判”,陈述自己的个人情况,争取对最终成绩的额外考量的过程,我们一般称之为“argue”。
什么是“argue”?
通常的中文语境下,我们如果对某项结果不满意,想要对其进行翻案,我们一般会用到“申诉”这个词,不过在英文的语境中,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appeal,另一种是argue。
Appeal通常出现在重要的考试结果中,如果你认为考试的结果有误,比如将别人的成绩错发成你的了,或者计算总分时把分数算错了,那你可以向考试局等机构申请appeal。
而导致argue的原因通常会更主观一点,比如你因为生病,或者重要的亲人去世等原因,影响了你的发挥,让你觉得自己的水平“本不该如此”的话,你就可以与校方进行argue。
简单来说,你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问题,那么可以走appeal路线;如果你觉得原因确实出在自己身上,但是有特殊情况,需要酌情考虑,那么可以走argue路线。
初见argue的同学有很多会觉得不可思议,大多数中国学生如果因为个人原因在考试过程中发挥失常往往会持一种“愿赌服输”的心态,但对于从小注重“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英国人来说,通过argue能看出一个学生对于论据的搜集能力、论证的逻辑性、对结果的追求,同样能够证明学生的优秀。
哪些情况可以进行argue?
看完上面的介绍,可能会有部分同学认为能进行argue的学校都很“水”,其实不然,即便是剑桥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依旧给出了argue的选择:
剑桥大学建议学生“如果你觉得你的学习和表现受到了不利的影响,例如由于学习、复习遭受的影响或者技术性问题,那么你应该在意识到有问题时立即联系你的导师,无论是在考试前、考试中还是考试后。”
Argue的主要运用场景是在读期间,但在申请大学时偶尔也会可能用到,比如你的最终成绩没有达到学校给出的offer条件时,有时与大学进行argue也是一种解决方案。不过在入学前的argue往往相当困难,因为决定你能否入学的并不是大学觉得你是否符合他们的录取要求,而是大学是否还有空余的录取名额。但如果你申请的专业偏向冷门,或者实在渴望入读梦校,那么还是有尝试argue的价值的。
而想要进行argue的话,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你确实是遇到了“特殊情况”,关于特殊情况的认定,通常情况下有以下几种:
严重的短期疾病或受伤
已确诊的且持续性的疾病或功能障碍突然发作,包括精神健康状况
可传染给他人的有害传染病或表露出的症状
亲密家庭成员或好友的死亡或重疾
对家庭成员或受抚养人的意外照顾责任
重大的个人或家庭危机导致的急性压力
目睹或经历了创伤性事件
对学生造成重大影响的犯罪
住房危机,如遭驱逐或房屋变得不适居住
阻止学生参加考试或在线测评的紧急情况或危机
而不被认可的情况通常有以下几点:
能够合理的事先预见或预防的情况
小病或轻微的健康状况
度假或婚礼
经济问题(包括就业或与签证相关的问题)
个人电脑相关的问题,包括被盗、丢失、数据损失或打印问题等
上述的仅为一部分通例,每所大学适用或不适用的情况各不相同,如有进行argue的打算,请务必事先咨询所在的大学。
另外,还比较反直觉的一点是,进行argue的最佳时间是考试或测评之前,而不是之后,提前通知老师你的特殊情况,让老师“手下留情”要比在成绩出来之后再找理由请求老师翻案要简单得多。
其他注意事项
与学校进行argue,本质上就是同学校进行的一场辩论,重点是证明你为什么是对的,学校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而辩论中的论据是不可或缺的,在进行argue时,你也需要准备好证据,可以是:
医生的信件或医院的预约函
医疗诊断证明
所在大学的学生中心或学生支持部门的声明
校园健康中心出具的特殊情况证明
另外还需要注意,对于部分健康状况造成的影响,某些大学会要求需要是在考试前7天内产生的,超过了这段时间可能将不被认可。还有大学会规定,一学年内同样的理由只能使用2次等等。所以打算利用argue来投机取巧的同学还请慎重考虑。
除此之外,发起argue的时间也有限制,逾期将不再处理,不是只要证据齐全就可以无限期追溯的。每个大学对此的规定同样各不相同,还请自行查看,一旦考试结果公布,如有argue意愿,请务必立刻行动,不要后知后觉地懊恼“我当时应该可以argue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