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PT-4发布时,OpenAI的研究员曾预测称:80%美国人的工作都会受到AI的影响。
前不久,城市数据团 也针对国内就业岗位与职能进行了调研,并总结出了招聘规模较大的职业中「最容易/最不容易被AI取代的岗位排名」:
虽然不是说这张图里列出的职业,都一定会(或一定不会)被AI取代,
但它确实是一张“就业形势晴雨表”,对于我们的专业选择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容易被替代的规律
细看上表不难发现一个规律——越是我们认为的“光鲜亮丽”的职业,越容易被替代;反而是各种制造业蓝领很难被替代。
除此之外,像绿化工、保洁员、洗衣师、按摩师、美甲师、中式面点师这些看起来并不需要太高学历,工资也不算高的职业,反而很难被替代。
不过,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就会发现,职位的可替代性不仅与薪资有关联性,还与职位的“可拆解性”紧密相关。
换句话说:一个职位的任职资格越是能被拆解成A,B,C…,越是容易被AI逐一击破。
比如一个人力资源专员的工作主要包括“撰写招聘需求、办理入职手续”、“安排入职培训”、“绩效与考勤核算”等,
虽然合在一起似乎需要有经验才行,但如果只拿出其中一项来,被AI取代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当每一项工作都被AI取代的时候,“人力资源专员”岗位也就等于被AI所取代了。
相反,像绿化工、保洁员等工作,它们的工作内容相对单一,需要人在同一个领域不断积累经验、学习技巧、掌握诀窍,
这种通过时间沉淀而得到的技能,是很难被AI打败的。
特别是那些需要人去判断作品的合理性、科学性及艺术价值的岗位。
2、不易被替代的专业
根据上面的结论,如果想要找到不容易被AI替代的专业,其底层逻辑,就是要找到“不容易被机器在短时间内学习到规律的专业”。
越是需要创意思维的、越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很难找到学习规律的专业,越是AI无法(或者说暂时无法)替代的。
01
体验设计
用户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Design)又称UE/UX设计,是近年来艺术留学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而它本身其实是由交互设计所衍生而来的。
相比于其他交互方向而言,用户体验设计在专注于交互行为探索的同时,更加关注认知学与人因工程学的探究,并通过大量而深入的用户研究探索用户痛点。
这就需要进行大量case-by-case的研究,需要消耗大量时间进行总结,而且每一个case之间都很难找到必然的联系。
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用户体验设计师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各个大厂纷纷开出了比其他行业高得多的薪水,求贤若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用户体验设计就业前景广阔,但它反而不像UI设计那样对美学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是更加注重申请者的逻辑思考能力。
02
纯艺术
如前文提到,越是难以找寻规律的专业,越是难以被AI所取代。
而纯艺术无疑是所有艺术类专业中最没有规律可循的。
除了传统的造型艺术(如油画、雕塑等)之外,从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声音艺术、舞台艺术,到更加小众的跨领域、艺术与科学、生物艺术等新型的艺术形式,都属于“Fine art”的研究范畴。
而且,由于纯艺的艺术表现形式众多,所以它并不如设计类专业那样有明显的分界线,这也造就了它综合性与多元化并存的学科属性。
03
音乐
与纯艺类似,音乐也是一门十分注重主观感受的学科,即使通过AI生成一些音频片段,也很难对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构成威胁。
另外,音乐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比艺术设计更加注重与不同文化、不同国籍、不同风俗背景的人的接触和交流,
这不仅是AI难以复制的,甚至没有相同经历的人也很难复制这种知识积淀。
而音乐学业不止“音乐”这一个专业,主流的专业包括:
作曲、古典声乐、流行演唱、器乐演奏(钢琴、小提琴等)、音乐制作、音乐管理、音乐教育等。
这些专业并不是每个院校都会开设,所以也不能靠院校的排名来定义专业的好坏,申请之前需要事先确定好专业的开设情况,必要时可以向学校发邮件询问。